【摘要】近些年的法制節目,無論從題材選擇還是結構安排等多方面都有所創新,出現了《今日說法》、《拍案說法》等一些膾炙人口的節目。“故事化”手法的運用成為法制節目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法。
【關鍵詞】法制節目 故事化手法 懸念設置
近些年來,故事化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為法制節目打開了一扇門,讓法制節目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從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節目首創“說法”形式,開啟中國法制節目的黃金時代,到重慶衛視的《拍案說法》在故事化手法運用上大膽創新,形成了獨特的節目風格。可以說“故事化”敘事手法的出現在中國法制節目的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故事化”手法也是一把“雙刃劍”,由于我國法制建設還處在初期階段,所以我國的法制節目也還不夠成熟,出現了一些誤區,如何使用“故事化”敘事手法更好地為法制節目服務,推動我國法制建設,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實踐。
一、“故事化”敘事手法在法制節目中的運用
我國法制節目是在改革開放、市場化進程和法制建設的重大歷史背景下,適應公眾收視需求,結合電視媒體的特點發展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故事化”手法的運用成為法制節目創新的重要體現,而法制節目之所以廣泛使用“故事化手法”也有其必然性。
1、增強節目的可視性
電視法制節目一直存在著一個矛盾,那就是法律專業性和電視節目可視性的矛盾。傳統的法制節目重在說法,常常是嚴肅有余,趣味不足,無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收視率不高。近些年來,隨著電視傳媒業的發展,法制節目為了改變這一尷尬的處境紛紛改革,法制節目轉變成為案件聚焦型節目。其中有以法理見長的以案說法型節目,比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經濟與法》等;還有以故事情節見長的案例追蹤型節目,比如新聞頻道的《法制在線》等。重慶衛視的《拍案說法》節目把法理融入到故事中,達到法、理、情三者的交融,形成了獨特的“說書式”法制節目,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并帶動了一系列“說書式”法制節目的出現。這種講故事的敘事手法有利于表現案例的來龍去脈,再現案件現場,增強了現場感染力,使得原本生硬死板的法理法條顯得生動,提高了法制節目的可視性,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2、增強節目的貼近性
法制節目是面向廣大公眾的社會教育類節目,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促進民主法制化建設進程。普法一直是法制節目的基本目標,但是在我國法制節目發展初期,節目基本都是采取法條說教、圖解等報道方法,這樣的法制節目缺乏貼近性,達不到普法的效果。“故事化”手法,把抽象的法律概念、死板的法律條款通過鮮活、生動的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使觀眾得到法制教育和法律知識。
3、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
從中國第一個法制節目《法律與道德》的誕生到現在電視上各類法制節目百花齊放,現在幾乎每個衛星頻道甚至是一些地方頻道都開辦了法制節目,法制節目的競爭越來越激烈。1999年《今日說法》開播,開始把“故事化”敘事手法運用到法制節目中,隨后越來越多的法制節目開始借鑒這種手法以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
二、法制節目中“故事化”敘事手法的特點
我國的法制節目是伴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深入,適應社會需求和公眾收視需求而發展繁榮起來的。在這個發展歷程中,法制節目的制作理念也從最開始的“以傳者為中心”發展到現在的以“受者為中心”,這一理念的轉變給法治節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講故事來宣傳法律知識成為電視法制節目公認的通用“法則”,在運用這一“法則”制作節目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并進行了一些創新。
1、設置懸念,表現沖突
法制節目中使用故事化手法,設置懸念是最常見的方法,“懸念是指受眾對某事、某物、某人未來發展存在狀況的一種期待、探究的心理,這種心理一旦被激發,就可以吸引和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因此,制造懸念就是要激發受眾的這種心理狀態”。法制節目的開頭往往會設置一個懸念,俗話說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為一個節目增色不少,有的時候還決定著一個節目的命運。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受眾停留在一個節目上的注意力往往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所以一個節目是否能夠用沖突和懸念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看下去的欲望是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2、抓住細節,展現故事亮點
細節對于一個法制節目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沒有細節,整個故事就沒有了血肉,只剩下一副干癟的骨骼。法制節目中,能否抓住細節往往成為節目感人與否,吸引觀眾多少的重要因素。細節主要包括畫面傳達的細節,比如環境介紹;通過故事中的人物所說出來的細節,比如人物的眼神、肢體動作和語言等等;通過主持人說的話所反映的細節。法制節目需要充分展示和案件相關的人物神態動作、語言、揭示事件的各個方面等細節內容來幫助節目還原案件的原貌,從而幫助觀眾理解案件和人物命運。
3、模擬現場拍攝,運用背景音樂
電視法制節目對于案例的介紹一般都是采用解說加同期的方法,但是這些案件畢竟不是正在發生的故事,所以解說就需要配合模擬相似的現場進行拍攝。即通過人物扮演,情景再現等方法對故事情節進行一個簡單的模擬,這種模擬雖然是在“演戲”但目的是為了還原真實,把觀眾帶到案件發生時的現場,增強節目的現場感,使觀眾身臨其境,大大增加了節目的感染力和可視性。
三、“故事化”敘事手法的弊端
縱觀現在的法制節目,“故事化”手法已經被普遍采用,法制節目也越來越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受到觀眾的喜愛。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我國法制建設還處在初期階段,法制建設的不完善必然會產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廣泛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
1、“說法”的固定模式易使觀眾產生收視疲勞
現在打開電視鋪天蓋地的都是《今日說法》、《拍案說法》等等各種冠以“說法”名稱的節目。節目形式和選題上的雷同使得觀眾對說法節目講述的故事好奇度降低、新鮮感削弱。久而久之觀眾就會產生一種重復收看的疲勞感并最終選擇不再收看這類節目。
2、渲染犯罪過程,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
一些法制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開始熱衷于報道各種刺激的、聳人聽聞的案件,節目中充斥著殺人、強奸、搶劫等感官刺激事件,而民事案件卻少得可憐。在整個法制節目界,這種“重刑事,輕民事”的潛規則一直存在著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種趨勢的產生,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少數受眾的獵奇心理,以達到提高收視率的最終目的。
3、法制教育引導不力,法理分析較為膚淺
一些法制節目在報道案件時過于追求刺激性和視覺沖擊,節目抓住當前的熱點案件進行報道,把握了時效性,但對時效性背后的深度卻發掘得不夠,僅僅停留在敘述案件本身,以案件的轟動效應做為賣點,而對案件所蘊含的法律價值和社會道德意義沒有全面深入的報道。
四、法制節目中“故事化”敘事手法的創新
1、情感與法理的平衡
法制節目一定要處理好情感和法理的沖突,也就是處理好情與理的矛盾。我國的電視法制節目內容基本上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法律糾紛和案件,所以這些糾紛和案件常常會涉及到老百姓的冤屈和憤怒不滿,這種情緒很容易影響到節目制作者,從而導致節目從選題到采寫編評都出現偏頗,這樣非但不能達到普法的目的,還會把這種偏頗的觀點傳達給受眾,產生消極的社會影響。所以節目的制作者要以理性的態度,把握住報道的尺度和分寸,用感性的形態來展現理性的實質,用講故事的手法來宣傳法律知識,力求使我們的法制節目做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2、平民化的視角,體現人文關懷
法制節目故事化手法的運用,除了設置懸念,表現沖突外,還要注意到報道視角的平民化,體現人文精神。我們常說法不容情,但法制節目畢竟不是法庭,在節目中除了法理外,情感的展現,也體現節目的“人情味兒”。法制節目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視平民百姓而是站在普羅大眾的視角,以平民化的眼光去關注和維護那些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他們提供法律方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①韓慶,《拍案說法的敘事邏輯分析》[J].《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