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和數字技術的進步,融合成為媒介發展的主要趨勢。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在多媒體競爭的生態下,新聞節目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增強時效、變革形態、服務聽眾、融合新媒體資訊。廣播新聞創新的基點是強化內容建設、加強新聞內容生產,唯有高品質的內容才能贏得聽眾的青睞。
【關鍵詞】媒介融合 廣播新聞 創新
廣播新聞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廣播新聞的主要載體是各級各類新聞綜合廣播頻率,其聽眾收聽時長(人均收聽分鐘數)最長,聽眾規模(日平均到達率)最大。2010年央視索福瑞對全國33個城市的收聽數據顯示,新聞廣播人均日收聽時間為24分鐘,占人均日收聽廣播時間總量的28%,新聞廣播的絕對收聽量和收聽比重是所有廣播頻率中最高的,新聞綜合廣播日平均到達率為24.2%,領先于其他類別的廣播頻率,新聞綜合廣播的市場份額為28.8%,大幅度領先于其他各類廣播頻率①。廣播新聞影響著聽眾對廣播頻率的選擇和對廣播媒體的忠誠度,在多媒體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廣播新聞創新已成為時代的必然。筆者認為,廣播新聞可在進行全方位努力和嘗試,試分敘如下。
一、廣播新聞再提速,強化獨家性和思想性
和過去相比,聽眾對信息的需求,對廣播新聞的時效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現在的新聞報道已從一事一報、一天一報,發展到一事多報、一天多報,與此相適應,滾動報道、追蹤報道、連線報道、插播“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等形式應運而生。這些報道形式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加快了廣播的報道節奏②。廣播新聞需要對海量的新聞資訊進行整合、編輯、編排,去粗取精,為受眾挑選最有價值的信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廣播新聞要以少勝多、以精博雜、以質取勝,努力通過多元化的表達,使廣播成為受眾心中值得信賴的媒體③。
連線報道和大直播是提高廣播新聞時效性的重要手段。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廣播記者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連線”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同步報道,將新聞轉變為“現在進行時”,把廣播新聞的時效性推向極致,而且能以多路連線全方位多角度呈現新聞事件。例如,“中國之聲”各時段新聞均有連線報道,連線多位記者播報最新消息,使廣播新聞與新聞事件達到了實時同步的程度。大直播是一種非常時期非常態的運作模式,該模式是對多重傳播關系和信息交換活動的一種有機整合,迅速及時全方位傳遞信息。在重大及突發事件發生時,由記者或主持人直播現場情況,直播間與現場的多路記者進行多次連線報道,直播間嘉賓和專家對事件及時跟進評論,大直播節目開辟大時段對事件作連續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報道事件,如中央電臺的《汶川緊急救援》、《神舟六號特別節目——再探蒼穹》、《建黨90周年特別直播——光輝足跡》等,大直播以新聞的實時傳遞、強烈的現場感和信息的全方位解讀滿足了聽眾的多種需要。
廣播新聞要增加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話語權的報道,而且要解讀、點評和追問,挖掘新聞內涵,增加新聞的厚重感與思想性。如“中國之聲”全程擴大特約觀察員對新聞解讀和評論的時間,保證新聞觀點和評論信息量多、價值高、評說精彩。哈爾濱電臺《午間新聞》的“午間快評”欄目注重編輯的力量,采取一播一評的方式,每天對8條以上的新聞事件進行點評,話語犀利、觀點獨家。這些做法都使得廣播媒體的節目傳播力、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大大增強。
二、打造節目新形態,增強廣播新聞悅聽性
廣播節目播出形態是廣播節目的存在方式和結構模式,是節目呈現出來的一種具體式樣或樣態,是節目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具體體現,打造節目新形態,增強廣播新聞悅聽性,才能給聽眾帶來新的收聽感受。25年前珠江模式采用的“板塊式”形態是對傳統節目的一次創新突破,如今“中國之聲”采用的“輪盤+板塊”組合的播出形態,擴充了新聞報道的時空,打造了早、晚、夜的收聽高峰。《央廣新聞》每半小時為一個單元結構,涵蓋全球時政、財經、社會、科技、文化、體育全方位資訊,即時插播突發事件、即時解讀重大新聞,實現了新聞“隨進隨出”。“中國之聲”對節目新形態的打造,賦予了廣播新聞一種全新的收聽感受,也為其他新聞廣播頻率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參考借鑒模式。
廣播是單信道傳播,聲音是聽眾收聽廣播節目時可感知的唯一信號,傳統意義上解說加音響的廣播節目,尤其是篇幅較長的新聞專題,往往會因為聲音元素的單一,以及制作手法的呆滯與僵硬給聽眾帶來單調乏味之感。克服這一缺陷,強化收聽興趣,消除收聽疲勞的做法是采用“碎片化”的播出形態,摒棄解說加音響的傳統做法,盡量縮短篇幅、豐富音響、間隔播出,以多種形式反映內容表現主題。以“中國之聲”早間節目《新聞縱橫》為例,節目改版前是每期20分鐘的輿論監督節目,由解說詞和音響構成,2009年12月改版為2小時的綜合新聞直播節目后,節目內容拓展為綜合新聞,節目的創新點之一體現在碎片化播出形態上,即采取“間隔性原則”,分散信息重點,每五六分鐘就制造一個興奮點。從問今晨、問焦點、問熱點、問真相、問新政等到追市場、追現場、追親歷、追前沿、追體壇等,新聞興奮點不斷切換,悅聽性得到明顯增強,聽眾的注意力被最大程度地吸引,節目取得了良好收聽效果。
三、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傳統廣播新聞融入新內容
媒介融合時代,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的媒介形態不斷出現,這也為廣播新聞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在多媒體競爭的媒介生態下,受眾擁有較高的自主選擇權,同質化的內容使受眾失去了非廣播不可的選擇理由,但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積極推進多媒體發展戰略,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資訊整合、新聞盤點、動態直播等,日漸成為廣播新聞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傳統廣播加強跨媒體合作和融合新媒體內容,順應了媒介融合的趨勢,是增強廣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在與新媒體融合方面,“中國之聲”的運作尤為明顯,《新聞和報紙摘要》關注當日出版的各大報紙重點新聞和主要評論,《全國新聞聯播》關注各大媒體和網站關注的重要新聞,《央廣新聞》關注各大網站的頭條新聞和滾動新聞,并推出《新浪微博今日盤點》《網友關注熱門話題》等內容。“中國之聲”的“新媒體觀察員”還對提供的信息進行解讀和點評,讓廣播新聞具有了獨家的新聞價值。媒介融合下的廣播新聞報道必須廣開新聞源,在與報紙、電視等媒體合作的同時,更應加強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資訊的整合,把網絡熱點通過廣播新聞播報出來,給聽眾以更多的信息選擇,廣播還應在整合、播報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解讀和盤點,強化廣播的獨家效應,這樣才有助于提升廣播媒體的權威性與核心競爭力。
廣播節目與聽眾的互動方式不斷革新,微博互動已成為廣播與聽眾交流的新方式,而“微電臺”則帶給了聽眾“邊聽邊互動”的新體驗。新浪“微電臺”5月10日上線,3個月就有28個省市的200多家電臺開通微電臺。微電臺成為電臺主持人和聽眾互動的新陣地,從“你發短信我讀”到“你發微博大家一起在線共享”,再到“邊聽邊互動共享”,通過微電臺,廣播節目與聽眾的互動在同一個頁面完成。廣播新聞也可以在這種互動方式中把握新媒體聽眾的需求,除了加強新媒體資訊整合播報以外,還可以在諸如廣播新聞談話節目中更好地實現主持人、嘉賓、聽眾三者之間話題討論的實時互動,傳統廣播與微博全面合作的創新之舉對廣播電臺的發展、拓寬傳統廣播的生存空間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傳統廣播畢竟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通過跨媒體經營與新媒體合作可以彌補傳統廣播的不足,有效地拓展廣播的傳播渠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立體化、發散性的傳播形態,使傳播效能最大化,增強廣播媒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有研究者認為,在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創新程度有多大,生存空間就有多大。傳播技術的發展是呈加速度并且沒有止境的,無論新媒體以什么面目出現,受眾對新聞傳播形式的取舍有什么變化,新聞永遠是受眾的終極需求④。“內容為王,受眾為本”是廣播媒體恒久不變的追求,不論形態如何衍變,堅持按廣播的傳播規律辦廣播,強化內容建設都是未來廣播發展的第一要務,它要求廣播從業者以創優的態度和創新的精神將內容做好,將節目做精,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創新,在強調其時效性、形態性、服務性、融合性的同時,應將新聞內容的生產始終放在第一位。
參考文獻
①王平,《2010年新聞綜合廣播頻率收聽狀況分析》,《收聽研究》,2011(2)
②雷蕾、李方存,《廣播新聞的變化與發展趨勢》,《視聽縱橫》,2009(5)
③張軍,《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優勢與創新》,《視聽界》,2010(2)
④張英林,《新媒體給傳統廣播的發展帶來生機》,《中國廣播》,2010(6)
(作者單位:申紅,安徽人民廣播電臺;褚俊杰,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