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衛視首開中國衛視全公益頻道的先河,敢于創新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先指出重慶衛視改版后節目內容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然后對節目內容的改進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重慶衛視 節目內容 改版
2011年3月1日重慶衛視改版,其以建設“主流媒體、公益頻道”為目標,著力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著力打造自辦精品文化欄目,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公益電視服務和良好的收視體驗。這次改版的突出變化體現在不播出商業廣告,減少電視劇和外購外包節目,增加新聞節目、自辦文化欄目、公益廣告和公益宣傳片幾個方面。
一、重慶衛視改版后面臨的問題
不播商業廣告,使得觀眾看節目更加方便,但是在電視劇的播出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電視劇的題材選擇上,是不是僅僅局限于播放弘揚主旋律題材的電視劇?其它題材的電視劇可不可以播?在我國,衡量“主旋律”電視劇有三條標準,即思想積極向上、藝術質量上乘、觀眾喜聞樂見。①在選電視劇的時候,如果只遵循前兩條標準,而忘記了第三條,電視劇播了都沒人看的話,收視率也就很難上去了。還有一個問題是,面對其他衛視的競爭,重慶衛視能不能原創些影視作品出來?這些都值得思考。
重慶衛視改版后收視率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收視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電視臺的價值,外國的很多公共電視臺的收視率也常常不如商業電視臺。但是從節目內容上看,諸如英國的BBC、日本的NHK電視臺,都是更多地呈現一個社會的多元性,尤其是那些比較弱勢的聲音,所以,公共電視有更多文化性節目,更多深度報道。重慶衛視倡導“紅色文化”本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因此筆者認為,重慶衛視應該在以“紅色文化”為主導的前提下,同時傳播一些其它的文化,讓節目的內容更加充實些,應該倡導文化的多元化。
現在在同質化節目泛濫的環境下,節目的形式是很容易被模仿的,因此媒體想要突出重圍,吸引受眾,就要靠自己不可替代的節目內容。內容為王,才是媒體確立其形象的關鍵。因此,重慶衛視的改版,要把重心放在節目內容的創新上。但從重慶衛視的電視節目單可以看到,在很多時段播出的都是重播節目。重慶衛視應向國外的一些公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以及其它省級衛視學習,借鑒它們中辦得好的公益節目。當有重大事情發生時,要制作大型專題欄目來弘揚主流文化,這點很重要,符合重慶衛視的“主流媒體”的定位,同時也不能忽視了民俗文化這塊,要在弘揚主流文化的基礎上,多發掘地域文化,為優秀的民俗文化提供舞臺,這樣更能體現重慶特色。
二、對重慶衛視改版后節目內容的幾點建議
我國目前的電視公益節目的主要類型大致分為電視公益廣告、服務類節目、以救助與幫扶弱勢群體為目的的民生記錄、公益電視活動產品四類。在這四點上,重慶衛視可以進一步創新。
1、重慶衛視改版后增加了公益廣告和宣傳片
每天播出60分鐘,比改版前增加了52分鐘。我國的公益廣告以提倡社會主義新風尚、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宣傳優秀民族文化、倡導社會公德觀念為根本,立足于使更多的公民樹立健康文明的行為規范。②正因為這一點,吸引觀眾注意力就非常重要了,要使觀眾“想看”并“想繼續看下去”,吸引注意力是施加影響的前提。我國的公益廣告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宣傳味太濃,更像是一個說教短片。從思想意義上來看,公益廣告與公眾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交流的關系,而不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重慶衛視為了展示重慶改革發展生動實踐、頌揚先進模范和感動重慶人物等方面推出的公益廣告和宣傳片,主題立意沒有問題。關鍵的是在訴求方式方面,不能僅僅停留在信息傳播的層面上,而應該加強人性化訴求,將自發的一次性行為轉化為自覺的終身行為。因此無論是公益廣告或是宣傳片都不能忽視觀眾的情感需求,要以情動人,在情感上讓觀眾產生共鳴。重慶衛視現在播出的公益廣告都是自己制作的,還可以選擇和企業聯手,由企業出資來制作公益廣告。這樣一來,既宣傳了企業的形象,也為電視臺帶來了一定的資金來源,也不違背公益的宗旨。
2、服務類節目也是不可忽視的類型
它可以不是一個完整的節目,甚至可以以節目中的小版塊形式出現,但要做到以下兩點:
(1)傳授新知識、新技能和生活中的小常識、小竅門。比如怎樣疊衣服可以減少空間等生活中的小竅門。
(2)無償為受眾提供有效信息。比如氣象信息和旅游資訊等等。除了平時介紹這些零散的服務信息外,還可以提供多個話題供公眾討論,比如房價、養老保險、高考政策等有關民生的話題,這樣不僅滿足了公眾的參與愿望,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公眾關注焦點熱點問題,引導社會輿論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公眾的生活品質。不可否認的是,現在這類的服務性節目很多,推陳出新的關鍵就在于要給觀眾提供實用性的信息。如何在泛濫的服務信息中,找到對觀眾切實可用的信息,值得認真思考。
3、以引起社會公眾對弱勢群體的救助與幫扶為目的的民生節目,也可以當做一個重中之重來做
這種節目類似于深度報道,深入到公眾中去,挖掘弱勢群體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揭示他們的生活矛盾和情感。此類節目滲透著濃厚的人文關懷,以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的困難為主要內容,喚起人們的同情與關愛之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幫助弱勢群體。通過真實、樸素、溫馨的節目格調,給電視屏幕帶來一股暖流。此類民生記錄能“從時代關懷、社會關懷、現實關懷出發選取那些社會群體性的題材,正視與反映生活的矛盾與現實,并進行及時的整體性的攝取,運用電視敘事與歸納分析,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以此引導人們作深層思考,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且盡可能地緩解矛盾,解決問題。”③如果這類節目做得成功,不僅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們,也能夠提升電視臺的品牌形象。成都電視臺公共頻道在其民生新聞欄目《成都全接觸》中,推出大型人文關懷環節《特別幫助》節目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4、電視活動產品指的是以受眾參與性社會活動為依托,以電視媒體為主要的發布手段,在活動進程中向觀眾進行同步展示的數量上形成一定規模的電視文本
電視活動產品既不同于單個編排的電視節目,也不同于固定播出的電視欄目,而是階段性編排的電視內容產品,整體來看具有較為明顯的層層遞進的儀式感。④公益類電視活動產品以受眾的高度關注和參與為核心,以創意和創新鑄造強大的傳播力,追求社會影響力的最大化。重慶衛視推出的《重慶好人》節目,其實就可以升級為一種電視活動產品。《重慶好人》展現重慶各行各業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事跡的節目。當這些事跡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以此為主題辦一個主題晚會,來表彰那些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事跡。除了表彰類的電視活動產品之外,還可以推出一些有關慈善類的,讓企業和觀眾都參與其中,多做慈善,既可以宣揚主流文化,也滿足了大眾文化中受眾希望參與的需求。
公益節目關注公共利益,彰顯人文關懷,因此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于人與社會的關系,重慶衛視的很多節目都有涉及,但是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這兩塊還需加強。制作出反應人與自然關系的節目,倡導公益環保,邀請全市人民一起參與其中,正好可以呼吁“森林重慶”的口號,既可倡導人們保護環境,也可向外界展示重慶良好的宜居環境。
經濟是現在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最好能聘請一些有專業的經濟知識的主持人,播出一檔演播室互動式財經類談話節目,采用談話的方式,可以把財經類節目從單調、乏味、枯燥的形式中解脫出來。因為純敘事性的小人物大故事這種類型的節目已經有了,而財經類的節目比較缺乏,需要加強。
還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經驗。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全公益性質的教育頻道,不播廣告,不播少兒不宜的節目。借鑒教育臺的模式,可以播出一些知識型講座,或是有關旅游、健康等方面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節目,適合各個不同年齡階層的人看。在觀看電視公益節目的時候,觀眾能得到視覺、聽覺和心靈上的極大享受和滿足,在這種情緒狀態中,“教化”的內容能夠轉化為公眾內心的一種需要,應該說,電視公益節目是一種具有很大潛力的、寓教于樂的宣傳方式。“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指出:電視對觀眾施加的文化和哲學影響無以倫比,它正在取代家庭、教會和學校成為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⑤
如果說可以另辟蹊徑的話,社區類的節目也是個很好的突破口。重慶衛視可以和社區團體加強聯系,將社區里的一些活動搬上電視熒屏,這些節目的制作者可以是非專業的社區居民,用他們的視角拍攝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不僅能隨時反映社區居民的需求和動態,也使公益電視與社區融為一體,有了更多的節目素材。
電視公益頻道應該以好的節目內容來吸引受眾,讓觀眾參與到公益中來,這樣才能凸顯公益節目的屬性。如果節目不能吸引人的話,觀眾不愿意看,傳播效果肯定為零。因此,重慶衛視節目內容的創新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①蔡尚偉:《影視傳播與大眾傳播文化——文化工業時代的影視方法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275
②馬玉梅、周云利,《論公益廣告的社會價值》,《學術交流》,2000(2)
③黃家雄,《監守媒介精神立場,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對湖北衛視公益特色的解讀》,《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3)
④唐潔,《論公益類電視活動產品對頻道品牌的提升》,中國傳媒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⑤蔡凱如、黃勇賢等:《穿越視聽時空——廣播電視傳播論》,新華出版社,2003:28
(作者: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0級傳播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