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民主”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在1995年提出,他認為“網絡民主”可以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它“以發達的信息、通訊技術網絡及其相關技術為運作平臺,以直接民主為發展趨向,以公民的全體、主動、切實參與民主決策、民主選舉等民主運作程序為典型特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民主逐漸興起。本文從意見氣候的形成、意見領袖的影響、權利中介中的信息等角度分析網絡民主的形成機制,進而從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民行動兩個方面分析網絡民主對現實民主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民主 形成機制 作用機制
一、網絡民主的形成機制
網絡民主的形成機制是網民通過在互聯網上找到群體歸屬,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共同作用,形成意見氣候,然后意見領袖對意見氣候進行影響,形成權利中介中的信息。
1、意見氣候的形成
首先,網民在網絡中的身份認同實際上是現實的延伸,這種延伸體現為補充和重新定位,這給現實中的各種狀況的邊緣群體有機會重新參與到主流中,參與到整個社會的管理中去。交往活動與身份認同促成了網民的結構組合,由于這種組合,網民會結成各種群體,而“網絡中的弱控制性,使得網絡群體彼此間的身份認同更加強烈”①,志同道合而形成的群體力量非常強大,“同時,網民在這樣的高度一致中獲得價值感的認同”。在網絡中層出不窮的新媒體事件,快速的傳播,高參與度的受眾,強烈的社會轟動效應,一呼百應的壯觀景象,向社會展示了網民“團結的力量”。
其次,在網絡中“沉默螺旋”促使群體趨從,群體的壓力或是人們的從眾心理也是形成意見氣候的條件之一。因為在網絡中,網民很多時候的意見表達“往往不是一個孤立的環境中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一個復雜的互動環境中完成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群體互動環境會對個體心理以及態度、意見形成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互動更加充分激烈的網絡社會環境中,這種影響會更為突出。此外,意見氣候還會受到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網民更容易受群體的感染,強烈的尋找集體歸屬感因為文化的熏陶內化成一種迫切的需要,這源于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的傳統。“集體主義以緊密的社會結構為其特征,在這個結構中,人們對內群體和外群體加以區分,人們期望他們的內群體(親屬、氏族、組織)來照顧他們,作為這種照顧的交換條件,他們對內群體擁有絕對的忠誠。”②
2、意見領袖的影響
在網絡中,優勢意見更容易形成,人們對優勢意見的趨從,也表現得更為明顯。而人格魅力、能力和關鍵社會位置,這三個方面直接影響著意見領袖不同于追隨者的信息擁有數量和質量,更容易給出“優勢意見”,受到網民的追隨。如今在網絡論壇、社區,活躍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意見領袖,幾乎每一個網絡熱點事件的背后,都有大量網絡意見領袖在推動。從網民結構現狀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低齡、低學歷和低收入網民的數量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從信息角度看,他們在網絡中的主要行為接收信息。這種信息的接收主動性不強,受到網絡門戶網站以及網絡應用的極大影響。此時,網絡意見領袖便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可能是同一結構單位中的成員,也可能是來自完全不同的群體,甚至是網絡推手,但不管怎樣,他們的意見看法受到大多數網民的贊成和附和,大多數人認為他們說到了問題的重點,道出了他們的心聲等等。從網民結構的一個宏觀角度來看,中青年、高學歷、高收入的網民會是低齡(和極少數老齡網民)、低學歷、低收入網民的意見領袖,處以管理職業的網民是被管理職業網民的意見領袖,而城市網民是農村網民的意見領袖。當然這種關系只表現為一個大體趨勢。
3、作為權力中介的信息
作為權力中介的信息是網民對于網絡的使用民主化。“經驗、知識和任務的分享有益于個人和公眾”③,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分享大多通過大眾媒體和人際傳播,在網絡中通過網絡媒體傳播,不僅轉移了部分通過大眾媒介和人際傳播來分享的經驗,同時也拓展了渠道,將很多不能或不便的經驗等得以在這里分享。各種經驗、知識、任務在網絡中都以信息的形式呈現,信息是網絡社會的載體,以及各種網絡活動的表現方式,可以說各種各樣的信息構成了網絡。
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作為三種主要的民主權力,都與信息緊密結合,在網絡中則更為明顯地體現為一種信息的權力。信息內容在量和面上的增加進一步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于信息的壟斷,削弱了主流意識的權威,也是對網絡之前信息格局的修正,人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來自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信息,這有利于民眾接近和了解真實。對于新興網絡工具的應用,讓人們也有更多的平臺和方式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換和展開討論,從而形成共同的意見,最主要的是形成能讓大多數人看到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
二、網絡民主的作用機制
網民通過結構性組合的群體行為作用于網絡,這種作用的方式和內容以及結果是信息,信息形成的力量影響和改變著網民的對社會和自己的認知以及思維方式,從而促使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民行動的發生,并且這兩者同時又在互相影響和促進,完成了網民從虛擬社會到現實力量的轉變。
1、意識的覺醒
“不要叫我老百姓,我是公民”,一個網絡熱帖引起了網民的共鳴,廣為轉載,這樣的宣示意味著一種公民意識的覺醒。在我國,許多學者都對公民意識的內涵做出了解釋。陳志國、徐中起認為,公民意識從法律角度看包括國民意識、主權意識、愛國意識、穩定意識;平等意識、老百姓意識;敬人意識、尊老意識、愛幼意識;公平意識、公正意識、誠實意識;祥和意識、互助意識;法制意識、依法意識。④
在網絡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氛圍,人們來自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在這里沒有什么根深蒂固的規矩,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建設者,在大家的協商中形成一套游戲規則。因為人們相信在這里,他們能擁有相比現實社會中更多的自由,特別是在信息獲取與言論表達上。這些應用讓網民獲取信息、表達意見和觀念變得更便捷、暢通,成本減小,它鼓勵互聯網上的用戶參與到網絡文化的建設之中來,貢獻自己擁有的信息和思想與眾人分享,這種信息獲取以及交流方式的改變,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喚醒網絡用戶的自主意識,對社會公共事物的參與性大大提高,人們開始變得樂于表達,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身份,進而促進我國公民的公民角色意識的覺醒。網絡為個人提供了一個獲取和發布信息的平臺,一些零碎的聲音散布于網絡之中,來自于傳統媒體或是民間的熱點新聞事件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或是抱著看熱鬧、抱不平或是感同身受等等心態無意中參與到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中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什么不凡的意義,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一次又一次的總結中,當然還有意見領袖的影響,使他們逐漸明確了自己的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的主體身份,他們有權利參與同時也有責任關注。
2、公民的行動
凱迪網絡2007年的年終專稿這樣寫道:“2007年的中文互聯網很熱,她不再那么虛幻而更加貼近中國網民的現實生活。她承載著我國主流群體的訴求、期待與希望。中國人的表達欲望從來沒有像在中文互聯網上表現得那么充分,中國社會的主流群體通過互聯網對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對政治生活的參與也很少像2007年這般積極熱情。以至于它被評論家天馬稱為’公民事件元年’。”行為由意識主導,并影響意識,民主在行為和意識的互動過程中不斷推進并形成集體意識和要求。網民在自我發酵中,從意識的懵懂開始邁出行動的腳步,開始了追求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義務的實踐征程。如王帥“跨省追捕”一案揭示的是公民言論自由和公權力的限度問題,在現實中,媒體接近權和使用權難以實現,人們訴諸于網絡,借助網絡關注那些主流媒體遺漏的或是忽略的社會問題。我即媒體,同樣擁有探求真相的能力與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憑借直覺,憑借親身感受,憑借自身所學去尋求正義和真理,網絡讓人民看到了自身言論的力量。
參考文獻
①信鴿,《網絡社會群體的身份認同》[J].《巢湖學院學報》,2010(12):35-38
②彭蘭,《關于中國網絡發展中幾組關系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75-80
③[美]凱斯.R.桑坦斯 著,黃維明 譯:《網絡共和國》[M].上海:上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