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朔望報》、《武風鼓吹》是辛亥革命前夕誕生在寧波的兩份報刊,它們積極傳播軍國民思想,倡導尚武精神,鼓動民眾強健體魄、勇于競爭;激勵民氣,抵御外寇,推翻專制,為寧波的光復革命構建了輿論環(huán)境,積聚了革命力量。
【關鍵詞】報刊 尚武傳播 寧波光復
1911年11月5日(辛亥年九月十五日)寧波(簡稱“甬”)宣告光復,當天成立軍政分府;同一天凌晨,省城杭州也宣告光復,杭、甬兩地是浙江最早光復革命的地區(qū)。①寧波本地報刊《朔望報》與《武風鼓吹》對民眾尚武精神的積極傳播,為寧波的光復革命種下了輿論的種子,積聚了革命的力量。
十九世紀末滿清統(tǒng)治搖搖欲墜。清政府在外國列強面前節(jié)節(jié)敗退,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民怨沸騰;內政則長期專制統(tǒng)治,皇權代替民權,民眾精神飽受桎梏,國力衰微;內政外交,矛盾迭起,社會變革暗流涌動,風云鼓蕩。此時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變法維新派和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相繼登上歷史舞臺,傳播新知,啟發(fā)民智,宣傳變法,倡導民權直至號召推翻清王朝。雖然維新派與革命派政見分歧,但卻一致認為要改變中國落后腐朽的現(xiàn)狀,除了制度上的變革之外,還應當改變國人孱弱冷漠的性格,樹立國人強健、競爭的個性。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專門有《論尚武》一篇,他認為造就一代新民是挽救“我國民彌天之大辱”的關鍵,因此必須尚武,因為“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立國者茍無尚武之國民、鐵血之主義,則雖有文明,雖有智識,雖有民眾,雖有廣土,必無以自立于競爭激烈之舞臺”。②革命派更是積極倡導尚武精神,他們認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必須扭轉傳統(tǒng)的重文輕武觀念,倡導“軍國民主義”,進行軍國民教育,才能使國家強大,抵御外寇。“尚武”思想已成為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社會思潮,倡導尚武精神成為彼時許多進步報刊的主要傳播內容,如《蘇報》、《覺民》、《中國白話報》等都積極宣傳尚武思想,成為光復革命的輿論先聲。在寧波,也先后誕生了專門倡導尚武精神的報刊,這就是《朔望報》和《武風鼓吹》。
一
寧波《朔望報》創(chuàng)刊于1911年6月望日,由寧波朔望報社發(fā)行。社長為應彥開(筆名天恨)。《朔望報》為雙月刊,第一期“本報章程”中明確地提出了刊物的辦刊宗旨:“本報以喚起國民愛國思想,鼓勵國民尚武精神,灌輸學術,針砭社會為宗旨。”發(fā)刊詞清晰地宣告了《朔望報》的三項主要職能:鼓吹尚武、傳播學術、針砭時弊,是當時尚武、啟蒙、變革、抗御外侮等主要社會思潮的集中體現(xiàn):
……繼思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乃組織是報,以喚起國民愛國思想,鼓吹國民尚武精神,擋掃迷煙,招蘇國魂,震之、撼之、刺之、激之,大聲疾呼,以醒之,纏綿忠愛以感之。并種種學說之有益于國民者介紹之灌輸之。一切事實有病于國民者,針砭之,藥石之,使國民有勇武奮發(fā)、不屈不撓之氣;聰明睿智、有學有說之才;各執(zhí)干戈,以御外侮。……昔萎靡不振、奄奄待斃之病夫變?yōu)樾蹓延w、蒸蒸日上之國民。……故于是報之出現(xiàn)也。
《朔望報》的體例有“社論”、“學藝”、“學說”、“短評”、“小說”、“史傳”等。其中“社論”、“史傳”、“學說”主要宣傳尚武精神、傳播西方思想、鼓動民眾愛國御敵,文字中也暗含了強烈的反清色彩,比如“史傳”中的“中國者錢忠介公肅樂傳”,錢肅樂是寧波家喻戶曉的明末抗清英雄,報紙刊登這樣的史傳,反清的含義不言自喻。“學藝”倡導民眾新的生活方式,特別強調體育精神和對體育項目的介紹。如《朔望報》有刊登如何練習游泳的文章《游泳術》、介紹如何強身的《練習拳術序》、倡導民眾具有體育精神的《體育論》。可以看出《朔望報》將倡導強健體格、鼓勵競爭、勇于爭斗作為尚武思潮傳播的首要內容,使民眾對尚武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朔望報》是寧波第一份大張旗鼓地宣傳尚武思想、倡導人們愛國反清的報紙,隨著《朔望報》的刊行,尚武、反清、變革、抗擊外侮的社會輿論場也在悄然形成。
在《朔望報》之后誕生的《武風鼓吹》,對尚武精神的傳播更為鮮明和深入,對寧波光復革命的推動更為強烈和直接,并逐漸形成寧波光復革命的社會輿論基礎。
二
《武風鼓吹》又稱《國民尚武分會旬刊》,是寧波國民尚武分會的會刊。寧波國民尚武分會成立于1911年5、6月間,是寧波同盟會會員為響應上海同盟會建立的中國國民總會而創(chuàng)辦的尚武社團,中國國民總會提倡尚武,組建了模范體操團,暗地里為武裝革命做準備。寧波國民尚武分會的宗旨為:“提倡武風,挽救文弱。鼓吹革命,網絡人才”,寧波國民尚武分會成立后即聘請新軍排長陳肇英為國民體操團的總教練,實際上是仿效上海同盟會的做法,為光復寧波的革命活動培養(yǎng)武裝力量。寧波尚武分會發(fā)起者人數(shù)眾多,據(jù)《武風鼓吹》第四期“寧波府尚武分會發(fā)起諸君一覽表”所列,大約有60人,像當時甬上名人趙家蓀、陳訓正、張壽鏞等均在其中,這些人大多數(shù)是同盟會會員,后來主要由陳訓正、范賢方、紹靜山、林端輔、張葆靈、章述洨等9人組成了國民尚武寧波分會領導層,會長為邵靜山,副會長為范賢方、林端輔。名譽董事有費紹冠、顧釗、陳南琴、屠用錫等寧波等人。寧波國民尚武分會甫一創(chuàng)辦就確立了兩項主要工作:一,發(fā)行刊物,創(chuàng)辦《武風鼓吹》。二、成立國民體操團,征求隊員,分期操練。同年9月,寧波國民尚武分會旬刊《武風鼓吹》誕生。因此,《武風鼓吹》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寧波同盟會的會刊。
《武風鼓吹》每旬一期,每月三期,逢一出版。主編是章誾,字叔言,又字巨摩,性豪爽人,熱心革命。《武風鼓吹》的章程是:闡明武德,激揚武風,要使合郡人士,皆有同仇敵愾之心以合于完全軍國民之資格。《武風鼓吹》的主要欄目有:
論說:提倡尚武之精神,擴張尚武之預備語……
學術:取專家撰述之切合武事者載之,或譯述或編撰或選錄,力求精實,無取虛浮。
載紀:述大俠之小史 次軍人之別傳 英風猛氣傳之筆墨,以為崇拜英雄者取資焉。
國內大事記:凡旬日間關于軍事上之事實用秩序記載、例記之俾,留心軍事者有所考鏡。其他還有外國大事記和本郡紀事等內容。
可以看出,《武風鼓吹》主要欄目的內容均是圍繞尚武、強身、崇軍、愛國等主題,而這些主題又和抵御外寇侵略密切相關,對尚武、軍國民思想的直接傳播也更多于《朔望報》。
《武風鼓吹》的發(fā)刊詞充滿了強國愛國的言論:“今者中國時局益驚以岌矣。俄要求于北,英占據(jù)南,瓜分之說洋溢口耳……為家眾者,不思拔刃御侮,顧事事以稟承為恭順。庸有當乎?于是各地尚武會次第組織,而吾寧波之尚武分會亦以成立。大而衛(wèi)國,小而衛(wèi)鄉(xiāng),公則保土地,私則保身家。嗟我寧波人可以投袂而起矣。
……
請正告我寧波父老弟子曰:……勿忘國恥,追先民尚武之風作壯士從軍之氣,庠有武士,田有武農,肆有武工,市有武商,各奮其爪,各磨其牙,結合大群,毅然以發(fā)憤為天下雄。本會會員不才,敢以研究武事之余力,每月出報三紙題曰武風鼓吹,以激勵諸君子之雄心。……”清朝為滿人統(tǒng)治,異族奪取了漢人的江山,加上清政府專制腐敗,外交軟弱無能,民族情感與民族矛盾成為革命最好的突破口,所以孫中山的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能夠很快獲得民眾的擁護和支持,而尚武、健身、強國、抵御外侮正好契合這一民族情感,最能滿足此時國人渴望反清、自強、變革、趕走列強的社會心理需求。
《武風鼓吹》極力鼓吹尚武精神,激發(fā)民氣,激勵寧波的青年人具有尚武精神,為即將到來的革命創(chuàng)造社會輿論,積聚社會力量。《武風鼓吹》在其第四期上刊登總撰述章誾(又名巨摩)的論說:“敬告寧波青年”:
自預備立憲之詔下,人民之喁喁望治者莫不舞手蹈足,歡欣鼓蕩,以為國勢之振,政治之改良,今而后,吾民庶幾其有賴矣。蹉跎蹉跎于今,四年諮議局成立矣,而督撫之強橫如故也,政院開矣,政府之專制如故也。及至今春而非驢非馬之貴族內閣出現(xiàn),首挾一鐵道國有之政策以壓制天下民氣。……
我寧波地勢濱海,門戶洞開,一旦中原有事則敵艦所指,我寧波首當其沖,為弱國之民居,必爭之地。槍林彈雨特意中事耳。我青年能為牛馬、為奴隸步猶太印度之所為,……身不遑保遑言衛(wèi)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前途荊棘,來日大難把劍摩挲,當聞雞起舞矣。
夫時事既如彼,地利又如此,武事之不可不講求也,明矣。凡我青年勉想先民之遺烈,歌詠向往急起疾追,克紹其志,行見龍旗飄揚于六州三島之間。角聲嗚咽中有無數(shù)少年軍出,以光大寧波者,用以光大我中國。吁嗟青年盍興乎來。”
《武風鼓吹》創(chuàng)辦后,寧波國民尚武分會充分利用它為革命造聲勢、做準備。在《武風鼓吹》的“要件”欄目中刊登“照錄革命軍布告文”;在“學術”欄目中刊登:“普通戰(zhàn)術學”,分“序言”、“第一章 戰(zhàn)爭之定議”、“第二章 戰(zhàn)爭之理由”、“第三章 武力”;在其他欄目上刊登“甬防要志”、“鎮(zhèn)海觀圖說”等軍事信息;還將“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碧血墓門秋 匈奴未滅 魂安否”、“城郭如舊 人民非”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 異昔時”等激昂人心、奮發(fā)愛國情懷的標語穿插在報紙欄目中。可以看出,《武風鼓吹》不遺余力地向民眾滲透尚武、愛國、軍國民等革命思想,通過抨擊專制、指摘時弊啟發(fā)民智,喚醒民眾的變革意識。
《武風鼓吹》非常突出對寧波國民尚武分會體操團的宣傳。它將寧波國民尚武分會體操團的宗旨“提倡尚武精神,養(yǎng)成健全“軍國民”的口號刊登在刊物醒目之處,同時還將體操團訓練的科目“普通操、兵式操、國技、軍事學、生理學大要”以及團員規(guī)則公諸于刊物上,通過《武風鼓吹》的宣傳,寧波全城的百姓都了解了寧波國民尚武分會、尚武體操團及其訓練內容。
為了激勵民氣,昂揚士氣,《武風鼓吹》專門刊登了尚武分會的“兵操歌”、“運動會歌”和“體操會歌”,現(xiàn)將每一首一段列舉如下:
兵操歌
祖國萬歲 揚耿光;國民之軍,旌旗十丈,天云蒼;鞭鶯笞鳳 日翱翔;撫髀叱咤,血僨張;百練筋骨,成精鋼;跨越五洲 凌八荒;全球看我,黃人黃
運動會歌
上上上,一躍三千丈, 疾箭離弦,圓球脫網;踏地磨肩,量天拓掌,上上上上上,精神百倍王!……
體操會歌
大風起,云飛揚;橫覽九州內,如此江山,半夕陽。豺狼狠,磨牙噬爪,伺我旁。操操操,戮力神州,休再蹉跎。……
這些歌曲刊登在報刊上,不僅能夠讓寧波國民尚武分會體操團的隊員們熱血沸騰,而且也激勵了寧波的民氣,激發(fā)了寧波民眾的愛國熱情。
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后,消息傳到寧波,同盟會寧波同盟分會也積極策劃,響應起事。他們組織了“民團”和“商團”,并以《武風鼓吹》為陣地,連續(xù)刊載湖北革命軍勝利的消息,宣傳民主革命的思想。③同盟會會員、寧波國民尚武分會的發(fā)起人之一的陳訓正是寧波育德初等農工學堂的校長,《武風鼓吹》是這個學校學生必讀刊物。1911年11月5日(辛亥九月十五日)寧波響應武昌首義,同盟會會員、英國留學生盧成章首先率領育德初等農工學堂的100多名學員高舉“保商安民”的旗子,高喊“光復軍到甬”沖進電報局,隨后地方革命武裝民團、商團和尚武會體操團一千余人,在同盟會范賢方、魏炯的率領下,于中午12時占領了寧紹臺道署,推翻了清王朝在寧波的最高權力機構,時為清政府寧紹道臺的文溥早已在前一天晚上棄印攜眷逃往上海。同日晚,革命者們成立了寧波軍政府,并選出領導軍政分府的軍事委員會成員和軍政府的六部部長,這六位部長分別:趙家藝為參謀部長,江畬經為民政部長、范賢方為執(zhí)法部長、陳訓正為財政部長,魏炯為總務部長,盧成章為外交兼交通部長。這六人中趙家藝、陳訓正、魏炯、盧成章都是同盟會成員,其中,趙家藝、陳訓正、魏炯、范賢方均為國民尚武分會的核心領導成員,也是《武風鼓吹》的創(chuàng)辦者和領導者。
《武風鼓吹》的刊行得到了寧波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寧波地方報紙發(fā)來祝詞,有人還專門寫詩贊曰:
句踐古英雄,亡吳起甬東。蕭條數(shù)千載,不見大王風。
王風久不作,所望得人豪。掃蕩浮云凈,青天一月高。
章子今人杰,胸中貯甲兵。武風憑鼓吹,天地得甬清。
萬念枯井寒,澄波不起瀾。聞君今尚武,欲啖狂龍肝。
值得一提的是,寧波光復沒有流血,基本上是“和平演變”,這一方面應歸功于寧波同盟會籌劃嚴密,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這兩份報刊先期傳播尚武精神對民眾思想影響的社會效果。寧波當時公開刊行的報刊并不多,內容大多停留在一般的新聞報道,直言尚武、宣傳反滿、抵御列強的只有《朔望報》和《武風鼓吹》,因此教化民心、激發(fā)民氣者自然非這兩份報刊莫屬。據(jù)寧波國民尚武分會副會長林端輔回憶:“《武風鼓吹》出刊后,數(shù)量日增,寧波各界人士,青年莫不爭購,先閱為快,社會風氣為之一變,于革命事業(yè)有極大的貢獻。”④
結語
《朔望報》和《武風鼓吹》巧妙地將尚武精神與反抗外強侵略相聯(lián)系,使來自西方、抽象的尚武精神外顯為具體的、更容易為民眾接受的“強健筋骨、訓練體操、敢于爭斗、抗擊外侮”的思想,不僅使民眾獲得了初步的尚武觀念,而且激發(fā)了民眾的反抗意識和愛國熱情。《朔望報》和《武風鼓吹》將宣傳尚武思想和尚武精神作為創(chuàng)辦刊物的宗旨,體現(xiàn)了報刊鮮明的傳播立場和原則,因此,兩報先期的輿論引導作用不可小覷。《武風鼓吹》連續(xù)刊登“寧波國民尚武分會體操團征求操員簡章”、《武風鼓吹》章程、體操會歌等富有革命精神的內容,強化了寧波民眾感受尚武精神的輿論氛圍,為民眾播灑了革命思想的種子,激勵了民氣,在為革命培養(yǎng)和集聚武裝力量、奠定革命的社會基礎等方面發(fā)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朔望報》是寧波最早傳播尚武精神的報刊,《武風鼓吹》對尚武精神的傳播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特別是《武風鼓吹》,它的創(chuàng)辦者們既是報刊的編寫者,同時又是革命的策劃者和行動者,這種特殊的關系強化《武風鼓吹》作為革命輿論先導的報刊職能。事實上,正是由于《朔望報》、《武風鼓吹》對尚武、軍國民等革命思想的傳播,促成了寧波光復不流血而順利成功的歷史瞬間。
【本文為浙江省社科聯(lián)社科普及課題《浙江近代報人傳略》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ZC43)】
參考文獻
①金普森、陳剩勇 主編、汪林茂:《浙江通史》第10卷,清代卷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99-202
②梁啟超,《新民說·論尚武》,《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M].北京,中華書局,1936
③傅璇琮 主編、樂承耀:《寧波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9:137
④林端輔 口述,何雨馨 整理:《寧波光復親歷記》,寧波文史資料第11集[M].寧波:寧波政協(xié)編(未正式出版),P46
(作者:浙江大學文學碩士,浙江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