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商務部、農業部下發《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進入了“農超對接”廣泛實施的新時代,開辟了中國農產品流通的新階段。本文通過“農超對接”三種典型的模式:家樂福的“直采”模式、麥德龍“源頭”模式、彤瑤“產地供應商”模式的分析,提出了農超對接主要政策目標選擇是:促進農產品物流的大規模發展;強化農產品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管;促進農業產業優化,提高農民收入;降低采購成本各方得益。
【關鍵詞】農超對接 模式分析 政策目標 農產品流通
“農超對接”能有效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鮮活農產品的交易難問題,從而促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制的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目前“農超對接”的主要模式是“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因此要將超市作為與合作社和農戶對接的主要對象。
一、農超對接的三種典型模式的特點
隨著現代物流技術和信息化手段的不斷發展,市場對新鮮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對專業合作社強有力的支持,使得“農超對接”這種新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越來越普及。在超市和合作社對接的過程中,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情況,各種對接模式也逐漸產生,如家樂福的“直采”模式、麥德龍“源頭”模式、彤瑤“產地供應商”模式等。
1、家樂福“直采”模式
家樂福通過建立“直采”的模式,與農業發達地區的專業合作社達成協議,直接向基地采購農產品,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費用,提高了農產品的收購價,保證了農民的利益。對于超市,也實現了采購過程的透明化、正規化,同時農產品的零售價也降下來了,又惠及消費者。
在這種“直采”模式中,超市首先要成立采購小組,然后在全國范圍內挑選具有一定規模、優質的農產品合作社,并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支持,最后由合作社來組織農民進行生產,為超市提供安全鮮活的農產品。這種從歐洲引進來的農民直采模式,使得超市方面的利潤水平維持不變,而減少的中間流通成本又可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并最終惠及消費者。另一方面,中間環節的減少,使得直接采購的農產品市場售價較之傳統模式的售價較低了15%-20%。
2、麥德龍“源頭”模式
農超對接的目的不僅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保障食品安全。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麥德龍創新推出了“源頭”模式,即自己尋找和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市場運作進行監管,隨時監測農產品的質量,超市收購基地生產的農產品,并最終通過超市這個終端環節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在這種被稱之為“源頭”模式的農超對接形式中,其主要特點是超市直接參與農產品的生產,從農產品生產基地中采購產品。
2007年,安徽省合肥市政府與麥德龍超市合作建立了新型的農產品基地模式,旨在生產從生產源頭就能保障食品安全的農產品。在和地方政府共建新型農產品基地后,麥德龍又建立了農業技術公司——麥咨達農技咨詢公司,全方位培訓、指導農民的生產、加工、包裝、物流和市場運作,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質量,實現“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產品質量控制及可追溯性。
3、彤瑤“產地供應商”模式
當家樂福率先對農業合作社敞開門檻時,彤瑤合作社作為第一位受益者并沒有獨享這種收益,而是將其放大到更大的合作社那里,并首創了農產品“產地供應商”制度。
據統計,彤瑤合作社最初在家樂福中設立專柜,雖然面積只有8至15平方米,但是100多家大賣場一年四季的需求量是相當巨大的,這不是彤瑤一家合作社所能實現的。于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彤瑤合作社在入超兩個月后,就聯合了周邊近百家合作社,將它們的產品積聚起來,再組織、再分配,統一對接超市,這樣,在農產品數量上就有了保證。彤瑤“產地聯盟”的方式幫助了更多的合作社進入超市大賣場,使得合作社能夠充分利用超市給予的市場信息,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和種植品種,合理安排種植日期,嚴格按照市場行情來確定種植方向,這就改變了長期以來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的尷尬境況,既有利于生產,也有利于銷售,更有利于農民增收。
二、“農超對接”發展的政策目標選擇
通過以上三種典型模式的分析,每種模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發展的方向,但在其特殊性中蘊含著普遍性,需要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共同努力,確定農超對接發展的政策目標的選擇,以指明其發展的方向和獲取更大更好的發展前景。
1、促進農產品物流的大規模發展和冷鏈行業的發展
農超對接采取的是“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一方面超市可以根據銷售信息幫助農戶掌握農產品的市場行情以及價格變動趨勢,引導農戶或專業合作社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并派遣農產品專家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農產品生產技術,提高生產率,豐富農產品的品種。另一方面農超對接有利于發展農產品的現代物流模式,“農超對接”中超市和專業合作社聯合或者獨自建立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系統,帶動了現代物流業的大規模發展,有力促進了一批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
2、強化農產品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管
隨著農產品流通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拉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要求日益提高。農超對接的廣泛試行,統一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因而標準化農產品基地也因此得以引進,農產品的生產開始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的進程,農產品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可采用的相關方式有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等多種形式。
3、促進農業產業優化,提高農民收入
“農超對接”之后,超市需要哪些農產品、需要多少以及可以提供的購買價格等市場信息都能一目了然。農戶或者合作社可以根據超市所提供的市場信息,在超市的幫助下,不斷調整種植結構和種植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河北省張家口市在推進“農超對接”過程中,每年投入100萬元財政資金來引導“農超對接”,這些資金用來制作特級農產品的包裝箱和品牌說明標簽,包裝箱和標簽都免費發放給農超對接合作社,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4、降低采購成本,各方得益
超市和農貿市場也是以很多環節加價的成本價購進農產品的,這樣不僅使得流通效率大大降低、超市采購農產品的成本增加,同時還需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來維持農產品的正常供應。“農超對接”后,超市和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被削減,大部分農產品在采摘當天即可送到超市門店進行銷售。這些流通環節的縮減,不僅降低了新鮮食品的腐爛量,同時也減少了農產品儲運及銷售過程中的損耗和代理中介費用,可以大大降低超市的采購成本和運輸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能使超市經營者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
參考文獻
①《商務部農業部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