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10年1月23日開始至7月20日,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令人觸目驚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樓事件是接連發生的,這種由一起自殺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時間內的復制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維特效應”。在這個大眾傳媒高度發達,人們生存壓力巨大的當今社會,考慮到媒體報道的放大和凸顯作用,要求媒體對自殺事件的報道必須持謹慎態度,不能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忽略媒體自身的職責。
【關鍵詞】維特效應 自殺事件報道 富士康
2010年1月23日,19歲的員工馬向前在富士康南華培訓處的宿舍死亡,調查后結論為“高墜致死”;2010年3月11日9時30分,富士康龍華基地一名20多歲的男性員工在生活區C2宿舍樓5樓墜亡……至2010年7月20日早上6點,又一名18歲的富士康員工從集體宿舍墜樓身亡。一系列的跳樓行為令人觸目驚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樓事件是接連發生的。當然這種現象并不只體現在該事件之中,比如之前的韓國女星崔真實自殺事件、廣州海珠大橋的跳橋案以及韓國男星樸龍河自殺事件等等,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后均引起大量的效仿者,心理學上把這種由一起自殺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時間內的重復現象稱之為“維特效應”。1774年德國文豪歌德發表他的著名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一個青年因失戀而飲彈自盡的故事。小說發表后,造成極大的轟動,同時也引發了讀者爭相模仿主人公自殺的事件,以致該書在許多國家被禁止出版。從最初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再到當今社會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對自殺事件的報道,雖然媒體的參與并沒有直接導致自殺行為的產生,但太過頻繁、細致的報道,無疑會給相同處境的脆弱群體以強烈的心理暗示。
一、維特效應與富士康“連跳”事件報道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斯針對《少年維特之煩惱》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殺模仿現象,即維特效應。他發現自殺事件報道所覆蓋的地區的自殺率在短時間內會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處于相同境地的或是內心痛苦的人們在看到別人的自殺行為之后,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并有可能導致其進行效仿。“摹仿是人從幼時起就具有的自然本性,人比低級動物優越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摹仿的存在物,而且人首先就是通過摹仿而學習。”①
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對富士康“跳樓”事件都有連篇累牘的報道,前者以深度見長,后者則以傳播的時效性與廣泛性為優。首先看紙質媒體(這里選取幾份報紙為代表),關于富士康“跳樓”事件,各大報紙都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并給予大量的評論。《南方周末》于5月13日在其頭版刊登了題為《富士康“八連跳”自殺之謎》的調查性報道,記者潛入富士康針對之前的死者以及工作環境進行了調查,其中對盧新生前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環境有詳細的記錄:“放棄了最喜歡的公共職業:支持西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