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作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播媒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隨著近年來網絡、手機報等新媒體飛速發展帶來的挑戰,電視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并挖掘電視新聞的優勢,以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電視新聞采編播人員要不斷完善自己對于美的感性認識,使自己逐步具有必備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判斷能力,把新聞作品的生產過程變成一個自覺的審美創造的過程。
【關鍵詞】媒體競爭 電視美學 審美
電視作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播媒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視新聞所承擔的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的功能也已遠遠超越了報紙和廣播。但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等新媒體飛速發展帶來的挑戰,電視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并挖掘電視新聞的優勢,以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獨特的審美特征正是電視新聞區別于其它媒介新聞的優勢所在。
一、電視新聞最大的優勢就是形象化,但其中蘊含的審美意識卻往往被忽視
電視作為集視覺和聽覺于一體、具有“雙通道”功能的傳播媒介,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形象化”。它能把新聞真實、形象、快捷地傳遞給觀眾。由于電視誕生的歷史并不是很長,電視新聞節目的審美意識很容易被疏忽。大家總是認為電視新聞和報紙、廣播等媒體新聞一樣講究社會效果,至于藝術效果和審美價值則處于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地位。所以在日常的電視新聞采制中,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然而卻時時影響電視新聞節目生產過程的誤解,那就是認為電視新聞節目與美學無緣,電視美學是電視文藝節目的學問。然而隨著網絡、手機報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條電視新聞能否吸引觀眾,除事件本身所具備的新聞價值外,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增加新聞視覺沖擊力的重要環節就是增強圖像畫面美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意識。
二、審美意識決定著電視新聞收視率,電視新聞制作中的每個步驟都離不開美學
1、電視新聞的拍攝離不開審美意識。電視新聞記者都知道,電視新聞靠圖像說話,而最基本的便是畫面的構圖和選擇。一個文字記者,當他獲取了采訪的素材之后,只需在文字上下功夫,便有望大功告成,而做一個電視記者,在打造文字之前,必須得全身心地撲在拍攝上。如果說文字是一篇新聞的靈魂,那么構圖就是這篇新聞的支撐,沒有它的力助,整個電視新聞作品就很難熠熠生輝。例如,《銅陵新聞》曾有篇報道,介紹銅陵大通注重自然環境保護,引來了幾千只鷺鳥在此安家,經過幾年的繁衍,這里已是鷺鳥幸福的家園,每年春季,成千上萬只鷺鳥悠閑嬉戲于湖面,構成了一幅和諧優美的自然畫卷。這篇報道,作者運用的文字很優美,由文字而蘊含的意境更是深遠,但作者卻忽視了對畫面的選擇,隨意拍了些鳥兒或湖面或空中的畫面,既沒有整體構圖,更沒有鳥兒的細節特寫,畫面非常單調,缺乏靈氣,和文字所描繪的意境相差甚遠,報道的效果當然是分量大減。靠圖像說話,記錄下完整、準確的畫面信號,是對電視新聞記者最起碼的要求。圖像經過整合,去粗取精,再配以準確的解說詞,變成可以播出的電視新聞,電視新聞報道要做到通過流暢和諧的畫面完整準確的表現新聞事實,不僅需要電視記者俯下身去挖掘事件的新聞價值,還要求他們認真學習美學理論,培養審美意識。
2、注重拍攝技巧,力求畫面穩定、干凈、清晰,富有視覺沖擊力。有了審美意識,拍攝出來的畫面才有美感,才有意境,才能產生美的感染力,也正因如此,更促使記者在平日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拍攝技巧的學習與運用。譬如,就推拉搖移等電視拍攝的基本要領來說,處理得好,不僅能使畫面流暢,準確的表情達意,還能通過精妙的鏡頭語言使整個作品錦上添花。這在時政新聞的拍攝處理上尤為重要,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會議、活動,出席的領導眾多,有些資深記者運用推拉搖移的拍攝手法,運用得比較恰到好處,藝術性、政治性兼備。而有些記者,拍攝起來就比較隨意,搖過來、推過去,晃暈了觀眾的眼,有時甚至晃出原則性的錯誤。凡在美學方面有所追求的電視新聞記者,無一不是注重畫面的美學效果的,他們在現場仔細觀察、比較、精心選擇機位、角度,認真考慮景別和拍法,千方百計回避蕪雜、零亂的場景和信息,力求畫面清晰、干凈,確保所拍攝畫面的表現力和美感,在滿足觀眾信息需求的同時,又有視覺感官上的愉悅,最終達到傳播的完美實現。
3、電視新聞后期制作同樣需要有審美意識。電視新聞中貫穿美學觀念,不僅是拍攝過程中的事,它的每個環節其實都蘊涵著美學,無論是拍攝、寫作、配音、還是最后的剪輯、合成。通過富有特色的拍攝手段,恰當反映客觀事物的形象美,外化新聞事實的哲理與情感,喚起人們的審美共鳴。銅陵廣播電視臺《今日播報》欄目曾推出一檔特別節目《行走在城市里的手藝人》。傳統的手藝人如鐘表匠、修理自行車的、彈棉花的、磨剪刀的等,這些手藝人曾靠著嫻熟的技藝活躍于大街小巷、城里鄉村,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科技日益進步,他們的步伐離城市已越來越遠,甚至連鄉村也難以覓到他們的蹤影。我們的鏡頭追尋他們并不是簡簡單單地探究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而是透過他們的漸行漸遠,折射出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時代的飛躍。所以在后期的編輯過程中,我們運用特技對部分畫面進行了復古處理,配上音樂,那些發黃的畫面、淡淡憂傷的音樂、飽含感情的配音,喚起了觀眾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帶著對昔日美好的回憶繼續闊步走向新時代。這組報道推出后,深受觀眾好評。
所以說,電視新聞記者、編輯和制作人員所從事的采、編、播等一系列工作無不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創造的內容,因此在全力做好宣傳報道的同時,電視新聞采編播人員要不斷完善自己對于美的感性認識,使自己逐步具備審美意識和審美判斷能力,能夠在采、編、播各個環節上準確地把握審美價值、審美標準,把新聞作品的生產過程變成一個自覺的審美創造的過程。■
(作者單位:銅陵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