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跨文化傳播這一概念逐步登上國際傳播的舞臺時,一個新的職業也應運而生——英語節目主持人。國內從事這一職業的電視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究竟挑戰源自何處,該如何應對?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英語節目 跨文化傳播 主持人
一、英語節目主持人相關概念
1、英語節目主持人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林海春教授將這一職業定位為“母語為非英語的,集采編播一體的、記者型主持人”。①
2、英語節目主持人職業的產生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正積極謀取和鞏固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大國地位,這就要求我國的跨文化傳播工作要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國、英國及其他母語為英語的國家也在利用其語言優勢對外播放其本土文化產品,為傳播意識形態服務。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電視英語新聞是國際受眾了解中國最方便也最直觀的窗口,電視英語新聞主持人,為達成國際間的交流與溝通搭建了一座橋梁。
二、電視跨國傳播——爭奪話語權
1、電視跨國傳播中的強勢勢力
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曾說過“爭奪強權的斗爭不僅以政治壓力和軍事力量這樣的傳統方式來展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爭奪人心的斗爭”。②我們不可否認在當今國際電視傳播力量中占據強勢地位的依然是西方傳媒。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地域上,電視產業集中在歐美地區。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相對落后,資金不足和人才匱乏,其所掌握的傳播技術和媒介資源都遠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資源的傾斜性從根本上導致了傳播力量的傾斜性,“文化帝國主義”現象隨之出現。1998年,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幾乎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播站。③西方所宣揚和昭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隨著電視信號而輻射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很多經濟落后、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產生深遠的影響。
(2)語言上,英語和其他西方語言占據主導地位。電視跨國傳播呈現的另一個不平衡性為英語獨霸天下。如今在互聯網上,主導性語言是英語,約占90%以上,漢語卻占不到1%。④我們所面臨的局面就是想在世界范圍內施加影響,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須使用英語進行國際傳播。
2、電視跨國傳播——國家形象塑造
“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⑤美國國際關系專家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認為,冷戰結束以后,在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歸結為軟權力——國家民族形象的競爭。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政策,中國自身也缺乏有效的對外傳播信息的渠道。而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排名世界前幾位,經濟增長同樣也影響著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但相比之下,我國電視跨國傳播的影響力卻與我國目前的大國地位不相匹配。我們需要通過電視媒體的跨國傳播,把中國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實現我們的跨文化傳播,給人以中國正在“全面崛起”的良好形象。
三、國內英語節目主持人所面臨的挑戰
1、當前國際媒介環境——多元文化環境
全球化傳播格局的形成加速各種文化的融合,而跨文化傳播這柄“雙刃劍”在面臨吸收世界多元文化,豐富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難得機遇時,也承受著外來文化的消極影響和西方意識形態惡意滲透的巨大壓力。作為國內英語節目主持人,其在跨文化傳播中既擔當著“國際文化傳播”中“文化沖突”的斡旋者,又扮演著“國際文化傳播”之“本土文化”傳播的“使者”。⑥英語節目主持人其自身是本土文化的產物,相對于異域文化的本土公民而言仍是“外來人”。如何讓受眾接受自己“本土文化”之風俗習慣,是國內英語節目主持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2、國內媒介環境——從業發展空間狹窄
國內各電視臺目前開設英語欄目的頻道數量并不多。除了中央電視臺的中文國際頻道(CCTV4)和英語頻道(CCTV9)外,地方電視臺開設英語節目的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城市,如浙江、上海、廣州、江蘇等。這些城市由于對外交流機會較多,經濟實力領先于國內其他地區,且居住有較多外國人,為英語節目的開設提供了條件。但現在仍呈現覆蓋面窄,節目品種單調的特點,加上內陸城市地方臺很少開設英語節目,使得我國對外宣傳依舊主要依賴中央電視臺。目前,節目形式多以英語新聞和談話類節目為主。
3、國內人才培養狀況——國際新聞人和英語主持人培養力量較弱
目前國內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學校很多,但開設國際新聞專業的學校很少,每年向國際新聞傳播行業輸送的人數比較有限。國內高校開設英語播音主持專業共有3所學校,開設英漢雙播專業的高校僅為1所。做一名合格的英語主持人,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的英語功底,其次要熟悉新聞傳播專業知識。同時要對國際政治形勢,國際傳播環境和他國文化及本國文化精髓非常了解,這樣才能做到在進行對外傳播時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把握傳播方式和傳播尺度。
4、國內外英語節目主持人對比
在對國內英語節目主持人和國外主持人進行對比,和參考了一些資料后,筆者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其區別在于:
(1)西方新聞節目主持人學者化。出于發揮新聞高時效、速編排、節奏快、更真實的需要,往往需要選擇一位富有語言表達能力的資深記著來承擔新聞傳播“最后一棒”的角色,因此國外新聞欄目更注重選擇一名評論型新聞主持人。在美國,新聞節目主持人都是記者出身。因此,我們常常發現,國外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并不是以年輕貌美取勝,觀眾也并不是為其流暢的語言所折服。往往吸引受眾的是他們的博學多識。⑦
(2)國外談話節目主持人成熟化。西方媒體在挑選節目主持人時更側重其實踐背景和生活閱歷。他們需要的是不僅能提供社會信息,還可表現自己的思想、經驗和學識的主持人。在西方,年過古稀的主持人有高身價,因為他們以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親身閱歷展開話題,往往會產生更強說服力和吸引力。國內的新聞從業人員和主持人,大多是高校科班出身,具有學歷背景,也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主持人隊伍迅速擴大并呈現年輕化的態勢,記者與主持人開始出現交叉。總體說來,主持人充滿活力,各式各樣節目作品也不斷推陳出新,但是有深度,有影響的主持人較為貧乏。央視9套目前大量引進了外籍專家從事節目制作和播音工作,希望可以將中西方文化很好融合,找到一個很好的契合點,達到跨文化傳播的效果。
四、求同存異、穩步求發展
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使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的重要角色。我們正在進入全球傳播環境中,必須著力研究更加廣泛的受眾特點,有針對性地改善自己的話語方式。筆者認為現階段可以做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注重人文追求,豐富文化底蘊
在全球化時代,一名優秀的英語節目主持人,不僅應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更要懂得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能在學習中找到不同文化間的結合點,要具備多元化的視角和進行多元化的思考。只有學會以國際社會接受的語言、角度和傳播方式,才能達到客觀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的目的。⑧
2、夯實對外傳播基礎,理解跨文化傳播精髓
作為節目的駕馭者,必須參與到節目的選題和制作過程中,方能在這一過程中準確把握節目定位,知曉傳播內容的精髓。世界局勢瞬息萬變,英語節目主持人要能洞悉局勢變化,夯實對外傳播基礎并且能適時而變,靈活運用,真正把握跨文化傳播的精髓之處。
3、博聞強識、豐富閱歷
要想真正做出具有深度和影響力的節目,離不開豐富生活閱歷和文化知識的鋪墊。英語節目主持人是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必須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生活閱歷,這樣對問題才能有自己獨立并且深刻的見解,在節目制作過程中,能夠很好駕馭節目的表現手法,使節目“本土化”。
4、重視人才培養,厚積薄發
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關鍵在于培養的質量。這包括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習空間。從專業角度看,高校應健全課程設置體系,使學生在打好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通過學習西方文化,傳播學等領域的知識,并結合英語播音專業課及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扎實、到位。從實踐角度來說,應該多為學生營造模擬實踐環境,或定期組織學生去媒體參觀學習,增加學術講座等形式,讓學生對這一職業有更直觀、全面的了解,從而對自己有準確定位,找出不足,取長補短。在學習中積累,在實踐中沉淀,厚積薄發。
結語
全球電視行業的迅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受眾對這一行業的更高要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與融合速度的加快,國內英語節目主持人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實現我國對外傳播的“軟著陸”,真正讓世界人民接受我們的文化和思想,減少沖突。■
參考文獻
①⑥林海春:《英語節目主持人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②④黎斌:《國際電視前沿聚焦》[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③花建:《軟權利之爭:全球化視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02
⑤⑧劉繼南、周積華、段鵬 等:《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280、47
⑦畢一銘、葉丹:《播音與主持藝術概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