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基解密”事件被《時代周刊》評為2010年十大國際新聞,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筆者通過對“維基解密”事件基本情況的介紹,透過事件本身,思考其背后所體現的如網絡信息傳播、公民知情權、隱私權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維基解密 網絡傳播 公民權利
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稱,“維基解密”這個詞被人們引用3億多次,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詞語,達到了被認可為英語單詞的知名度、深度和廣度要求。2010年12月9日,“維基解密”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2010年十大國際新聞,由此可見“維基解密”的知名度和影響度之大。
一、什么是“維基解密”?
Wikileaks(維基解密,又譯作維基揭秘、維基泄密)是一個大型文檔泄露及分析網站,成立于2006年12月。該網站經常披露一些揭露政府和企業腐敗行為甚至是不法內幕的“內部文件”,追求信息的透明化,被稱之為“人民的情報機構”。該網站聲稱:在這里,檢舉人可以揭發各種腐敗行為,而不用擔心雇主和政府的報復。其網站特征為無辦公地點,不公布電話,靠全球網絡服務器和志愿者維持運作和泄密文件發布;網站的運營資金來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團隊成員自掏腰包。
“維基解密”的創始人為朱利安·阿桑奇,他被稱為“黑客羅賓漢”,他認為透露公共治理機構的機密文件和信息,對大眾來說是件有益的事。在其網站宗旨的描述中,阿桑奇寫到:政府行為的透明能導致腐敗的減少、治理的改善,塑造更強大的民主。“維基解密事件”足以讓他成為創造歷史的人物。
二、“維基解密”主要泄密成果速覽
1、2007年,“維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國國防部下發給士兵的《關塔那摩監獄管理指導手冊》。內容顯示監獄管理士兵有權阻止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探視囚犯。美軍內部手冊遭曝光后,人權組織立即表示了不滿和抗議。
2、2008年,“維基解密”貼出了基督教科學會的內部教義手冊,揭露了部分基督教科學會騙人斂財的內幕,令外界大為震驚。
3、2008年9月,公布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搭檔佩林私人郵件賬號、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其他一些郵件內容。
4、2009年,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了超過1000封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所的郵件內容,內容顯示氣候學家擅自更改氣候數據,以證明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此事導致人們對全球變暖理論產生懷疑,影響很惡劣,外界紛紛指責科學家操縱研究結果的行為。
5、2009年11月,維基解密網站曝光了超過50萬條“9·11”當天美國民眾通過手機發送的短消息內容,包括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員的短信。
6、2010年7月,公布了美軍襲擊伊拉克平民的視頻。視頻錄像顯示,駐伊美軍士兵在直升機上朝地面人群開火,造成包括2名英國路透社記者在內的18人死亡。
7、2010年7月,公布7.7萬份美軍有關阿富汗沖突的秘密文件。
8、2010年7月25日,公布9.2萬多條英美阿戰的秘密分類軍事記錄,被認為是美國1971年“五角大樓文件泄密案”的“2.0 版本”。
9、2010年10月,公布40萬份美軍伊戰相關機密文件,逐層記錄了伊拉克戰爭6年時間里,美軍伊拉克作戰的情況,包括其所見、所聞以及所做事情的報告。
10、2010年11月28日,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了25萬份美國機密外交電報。涉及內容包括位于全球各地的美國大使館的幕后交涉、對國外領導人的坦率看法以及對核問題以及恐怖威脅的真實評估,以及奧巴馬政府內部對危機和沖突的意見交流。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場外交“9·11”。①
從上述的維基解密網站泄密的內容可以看到其泄密涉及范圍之廣,涉及利益群體之多,產生影響之大。
曾任《華爾街日報》總編輯,現任新聞調查組織Pro Publica總編輯的史泰格(Paul Steiger)說:“我不知道‘維基解密’現在在做的事算什么,我這樣說沒有貶抑的意思。”他說:“這是個新現象。”的確,“維基解密”是一個新現象。②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從來沒有哪一個網站會像“維基解密”一樣掌握著如此多的機密資源,也沒有哪一個網站有如此大的勇氣將這些機密資源公布。可以說“維基解密”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
三、創造了一個屬于“網絡舉報人”的時代
“維基解密”是網絡時代的揭秘者和舉報人的大本營,它向公眾提供了解更多真實內幕的機會。“維基解密”鼓勵網民借助這個網站,把有關各國政府、大公司的機密和丑聞上傳公布,同時保證他們不會因此而泄漏身份。
新美國基金會的媒體研究專家克里斯·安德森認為,“維基解密”也許能夠開啟一個新的新聞時代,即一個屬于網絡舉報人的時代。它為記者的調查提供了更多線索和更大便利。而這里的網絡舉報人并不是“維基解密”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個人,或者是其團隊人員,而是《時代周刊》上有一年的年度YOU,是你們,是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維基解密”創造了一個“網絡舉報人”的時代。
三、凸顯了網絡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一種媒介的傳播速度和覆蓋廣度都不能和網絡相提并論。在匿名狀態的網絡環境中,社會大眾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看法。網絡作為第四媒體,除了具有傳統媒體的表現形態和特點,也依靠其自身強大的技術條件,超越了傳統媒體。相對于傳統大眾媒體傳播,網絡傳播大大促進了新聞的開放程度,使新聞信息的獲取和傳送空前方便,深刻影響了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在網絡空間中,信息傳播所受到的有形或無形的限制逐步減少甚至消失,人們從中體驗到自由馳騁的信息傳播樂趣。
維基解密網站依托先進的網絡技術,將機密文件公布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經傳遍全世界,這種深刻的變化即是網絡帶來的。
四、在網絡時代,傳統媒體優勢依然存在
維基解密網站在進行公布機密文件過程中,選擇了和傳統媒體合作的方式。如在公布文件之前,將文件拷貝提供給了國際上最富聲譽的五家報刊,分別是美國的《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西班牙《國家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周刊》,要求其在文件發布當天發表。
維基解密網站的這種做法默認了傳統媒體在新聞發布方面仍然處在主流的位置,凸顯出主流媒體機構在分析和傳播新聞上仍然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也顯示出這些傳統新聞媒體的權威品牌,借助其品牌影響力,使得泄密材料的可信性極大的增強。即使本身的地位在網絡時代已經減弱,但是仍然能夠借由自身品牌優勢突出新聞處理方式,放大外界對于新聞重要性的感受,凸顯出了傳統媒體的優勢。
五、公民知情權利的勝利
在9·11事件以后,美國政府把安全視為壓倒一切的優先目標,尤其是《愛國者法》的通過,標志著布什政府以公共安全為名擠壓公民權利的成功。不過時至今日,公民權再次成為美國民眾關注的首要問題。 維基解密網站的宗旨是為了讓社會變得更好,保障人們自由獲取信息和通訊的權利。“只有信息的自由流通,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我們社會中存在的不正之風。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保護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流必須未經審查。”維基解密網站的Daniel Schmitt表示。
“對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不是公眾知情,而是公眾不知情”。
六、網絡話語權的勝利
互聯網是一個沒有中心、不分等級,擁有極大的自由而少有限制的虛擬世界,是一個完全破除現實世界等級觀念的第二社區。③網絡用戶在互聯網這個“第二社區”中形成了張揚個性,抵制世俗權威的獨特文化心理,不再滿足于做面對傳統媒體時的那種完全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尋求自己的網絡話語權。
維基解密網站就為廣大網民們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其話語權的平臺。在這樣一個匿名的網絡環境中,網民可以將自己掌握的信息上傳至“維基解密”而不用擔心身份會被泄漏,其網絡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七、公民的隱私權利受到威脅
不可否認,“維基解密”在保障了公民話語權、知情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維基解密”公布的一些信息也涉及到了公民的隱私權。
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搭檔佩林的私人郵件賬戶曾被黑客竊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郵件內容被維基解密網站公布在網上,引發民眾熱議。對此,麥凱恩競選團隊斥責“維基解密”的行為是對公民隱私權“赤裸裸的侵犯”。
2009年11月,維基解密網站曝光了超過50萬條9·11事件發生當天美國民眾通過手機發送的短消息內容,其中包括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員的短信。“維基解密”表示,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們公布這些短信只是為了盡可能地還原9·11事件發生當天的情形。
“維基解密”以保障公民知情權為由而對于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信息進行披露,其行為本身是不道德的。公民的知情權和隱私權都是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權利,不能為其中之一去侵犯另一方。
結語
“維基解密”事件還在繼續,不論結果如何,其產生的重大影響已經創造了歷史。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會發現,“負責任的泄漏一切”也并非最理想的模式。但是,在此之前,沒有哪個人、哪個組織、哪個國家能夠抹去“維基解密”今天所做的所有探索和努力,其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所倡導的“信息自由”觀念已經創造了一個神奇,使我們向“信息自由”的理想王國又邁進了一步。■
參考文獻
①網易新聞專題,http://news.163.com/special/wikileaks/
②王磊,《“維基解密”背后的秘密》,《中國報道》,2010(10)
③吳揚帆,《淺談網絡時代的“新聞自由”》,《出版發行研究》,2007(3)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0級新聞學專業碩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