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媒介屬性重心的傾移,直接影響了新聞實踐層面的新聞記者,最突出的就是他們的職業精神的缺失。因此,加強培養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筆者認為,要培養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應從構建職業精神的廣泛基礎和現實途徑出發,主要包括社會的制約與調控、主體的自我修養與踐行這樣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
【關鍵詞】新聞記者 職業精神 職業道德
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就是新聞記者為了履行自己的職業使命和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所擁有并展示的一種敬業精神、勤業態度,包括對新聞傳媒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和對新聞記者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職業作風的認識與理解。
當前社會的轉型帶來了媒介的轉型,其中包括媒介功能、媒介組織以及媒介組織成員屬性的轉變。主要標志就是“媒介市場”的形成,強化了媒介的企業屬性,弱化了它的事業屬性。傳媒從單純的黨政機關中的一個部門,轉變為市場自由競爭中的一份子,但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和外部越來越多的誘惑,使得傳媒和新聞記者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的驅動力也越來越大,從而在從事新聞實踐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涉及職業操守的問題。
“在一項調查中,84.2%的被訪者認為現階段的記者亟待提高的是‘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個人素質和自我約束能力’、‘專業知識’分別是57.2%、26.6%、和21.4%”。①統計結果表明,現階段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受到公眾的質疑。
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聞記者是黨和國家利益的捍衛者,是人民利益的代言者,是歷史的記錄者,是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的營造者。在當前媒介環境下,切實加強培養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而如何培養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強化新聞記者職業精神的社會制約
首先,應從受眾消費新聞產品的角度出發,為新聞記者培養職業精神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要做到兩點:一是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規范,使這些規范被廣大公眾所了解和掌握,成為他們衡量、評價、要求和約束新聞記者的社會尺度,從而讓新聞記者職業精神的培養行為置于受眾的監督之中。二是在倡導對受眾實施正面引導的同時,要治理和整頓新聞產品消費市場,使受眾自覺地與不健康的消費心理和不文明的消費習慣作斗爭,消除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社會土壤,使受眾自覺抵制“垃圾新聞”,從而培植適于新聞記者培養新聞職業精神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