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情調跟“高價”沾上點邊,你若不愛,不是沒錢,就是沒品位。中國人的跟風心理,硬生生地把奢侈品拉下神壇,把文藝青年變成了家庭婦女。
話題是由一條微博引出:是不是微博造就了一批虛榮的人?有這樣一批人,月工資只有一兩千,卻經常到星巴克喝咖啡,到西餐廳吃牛排,到宜家買家具,目的只是為了拍下照片發微博。
說博微是虛榮的始作俑者,未免高估了微博的社會影響力。事實上,全世界無論文化還是商業的范圍內,恐怕都沒有中國這種現象:星巴克、哈根達斯、宜家,這些國外市場上的大眾品牌,在中國被升級成了奢侈與小資的代名詞。
這種升級在中國已經不是第一次,早在十幾二十年前起,麥當勞肯德基們,便已享受過如此高規格的待遇。直到今天,洋快餐的平民化,絕非企業自降身價,而是中國CPI不斷上漲的直接結果。
據說,中國一線商場中的倩碧,在美國只是開架產品;
據說,中國大城市中才有的ZARA和H&M,國外是學生和工薪族的標志;
據說,壽司1800年前已經在中國流傳,500年后才傳入日本;
據說,不是據說,從幾千年前到現在,中國的蠶絲便一直是外國上流社會的奢侈品。
連“崇洋”之風本身,都乃黃頭發藍眼睛們所開啟。于是,有些崇洋,真的和虛榮無關,而更像是一道智商的考題。
我也喜歡星巴克的拿鐵,但著實覺得插隊去買有些無厘頭;
我也中意哈根達斯的甜膩,但卻討厭接踵摩肩的擁擠;
我也心儀宜家自由簡約的風格,但害怕走到誰家都好像進了自己的臥室——上錯了床還不算麻煩,麻煩的是上錯了床還要解釋“我不是故意的”;
至于LV,Burberry級別,還是等我中了彩票再說吧,畢竟背著LV去排隊吃面,真的也會被認為是A貨。
任何小資的情調,被扔進排隊、等座的忙碌和隨時“撞衫”的凡俗中,就和跳樓甩賣的菜市場沒什么兩樣。說白了,你愛的真是產品么?還不是它代表的身份與情調。當身份變成了強撐,當情調變成了搶購,你愛的那些能又是什么?
一旦情調跟“高價”沾上點邊,你若不愛,不是沒錢,就是沒品位。中國人的跟風心理,硬生生地把奢侈品拉下神壇,把文藝青年變成了家庭婦女。
于是,當公車的擁擠中放眼都能看到LV(非A,那是華麗的真貨?。?,星巴克就只能屈尊成豆漿油條了。
其實星巴克此等,在外國,本也就是豆漿油條的角色。而在中國能受到如此禮遇,一是從眾跟風,二是物以稀為貴,三是,咱多少要有點地方顯擺自己“不差錢”不是?
封閉數千年后,好不容易放風了,于是,所有生長了洋基因的東西,都成為國人心頭的那點好。就像大小伙子禁欲三年,突然給扔懷里一美女,哪怕不是你喜歡的型,也必須硬著頭皮要發生點什么。不然,不僅對不起自己,還要被扣上“不舉”之名。
某天回家路上,出租車司機挺能擺,講了這么一個段子:送老外去朝天門,為表現咱國人熱情好客外加國際化,搜腸刮肚把所有老師教的ABC都用上,welcome to China,where are you from,nice to meet you……臨了,在說完最后一句“10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