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簡稱美育。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應用美學原理和法則來教學語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必須根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研究實施語文教學美育的規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做人,則需要一輩子。”“要培養自己具有美的心靈”“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育的意義正是在于培養人、美化人,而語文教學中的語文教材則為我們實施美育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工具,它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絕大多數作品無不與美有關,與人的美化有關,可以說,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審美的集中體現。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并大力貫徹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循序漸進地實施審美教育。
一、激發審美情趣,感悟形象之美
我們知道,興趣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他們的情感需要、審美興趣直接相關。因此,教學中要通過美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樂。例如在學習鐵凝的小說《哦,香雪》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非常安靜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把文章讀了一遍。讀過之后,我問:“同學們,你們讀完這篇小說后最深的感觸是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美!”“那美在哪呢?”同學們開始討論發言:“文中的景物美,大山深處,寧靜而秀美”“文中的人物美,熱情、樸實,熱愛生活而又互相幫助”“香雪的心靈美,正直向上,敢于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直觀可感的美的形象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給了他們眾多的暢所欲言的話題。所以,在激發起學生興趣的同時,我們正可以利用美的形象對學生教育引導。尤其是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經典之作,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如黃山的秀美,西湖的清麗,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荷塘月色的淡雅清幽,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奔放,無不充滿震懾人心的魅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美的特點,捕捉形象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他們感知美、熱愛美。
二、確立審美觀念,鑒賞真善之美
審美觀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是人們評價美丑善惡的基本出發點。因此在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鍛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以便正確地區分真、善、美和假、惡、丑。例如課文《好雪片片》中那個以賣獎券為生的流浪老人,他整年都不洗澡,“流落到這南方熱帶的街頭,連最燠熱的夏天都穿著家鄉的厚衣”“他的手,他的獎券,他的衣服同樣的油膩污穢”。但骯臟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凈的善意,油膩的雙手擋不住他溫情的傳遞,這是一位有著美好心靈的老人,這種美正是源于人性中善和本真的美。
三、深化審美感受,追求人性之美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歌詠偉大,有的歌詠平凡,有的歌頌善良,有的歌頌純真;有的鞭笞丑惡,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撻黑暗……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無不寄寓了作者的審美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更深層次地引導學生感悟人的自身,感悟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深化認識,從而達到對美的確認與追求的目的。在教授裴多菲的抒情詩《我愿意是急流》時,我通過向學生分析詩中一系列對稱的意向:“急流”和“小魚”,“荒林”和“小鳥”,“廢墟”和“常青藤”,“草屋”和“火焰”,“云朵”和“夕陽”之間相伴相隨的親密關系,闡明了作者為了愛情,為了長相廝守,愿意獻出一切的勇氣和力量。通過對這首詩的誦讀和學習,學生們認識到了愛情的崇高,同時也感覺到作為一名學生閱歷的浮淺,知識的薄弱,情感的不夠成熟,發現自己遠遠沒有達到談情說愛的程度。
總之,從語文教學美育的全程看,語文老師肩負著傳授美、發掘美、塑造美的重任,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該多研究教育規律,尋求教育的最佳途徑,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 河北省香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