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即語言和文字。學生的語文程度:是說學生閱讀和寫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水平的體現。而在這些能力水平中,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要出色地完成指定材料的閱讀要求,需要比較專注的思維活動和讀后的感悟思考,才能有自己的閱讀體會,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語文新課程閱讀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可見,關注中小學生的閱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倡導學生多讀、多寫、多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得到實現,而是在不斷的閱讀和不斷的寫作中慢慢地成長起來,教師僅僅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閱讀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看書、多思考、多實踐寫作,不要局限在課本里,廣泛閱讀教材以外的其他書籍,也就是“讀書破萬卷”的說法。自覺訓練語言文字的視野功底,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獲得的成功經驗。而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大量的閱讀教材和思考教材的時間,盡可能減少對教材中文章作品的介紹,結構的分析和思想內容的講述。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這樣說過:“語文課有一項特定的、無可推托的責任,就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進行種種計劃的閱讀訓練,以培養學生具有比較高的閱讀能力。”因此,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動腦動手,讓學生在語文堂上學到學習語文的方法,而在眾多的課外閱讀中提高語文能力的閱讀水平,是語文閱讀培養提高的有效途徑。
二、對學生的必要朗讀和背誦要求
“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的主張是歷來語文教材中不少出現的作業要求。有的是全文朗讀,有的是段落甚至于全篇背誦。教師也可根據學生實際對課內和課外閱讀的材料積累、收獲方式作出不同指導要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說出了朗讀和誦讀的精辟含義,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朗讀,獲得直觀的感知,熟讀和隨意識記下來,更能深刻領會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表現,獲取作品內容的真切價值,產生對作品的情感共鳴。教師千方百計根據材料需要激起學生反復朗讀而后誦讀的信心,也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得閱讀后的愉快感受,這樣不僅使閱讀能力的指導和培養得到提高,而且實踐了學生對作家作品閱讀的真實性,對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動手寫作時對語言文字的加工運用也大有好處,閱讀和寫作也會相得益彰。
三、教師對教材中精彩段落的閱讀指導
精彩段落也是文章中精讀的教材內容,往往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主張的思想感情的詮釋。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對精彩段落反復閱讀思考,更多地設置提問,讓學生領會已經得到的收獲和受到的啟發。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語文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培養教育,凡是作家作品,沒有離開語言形式的思想內容,也沒有離開思想內容的語言形式。《生命的意義》中這樣說道:“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碌碌無為而羞恥”。這一精彩段落是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啟迪教育,也是作家在作品中思想感情的流露升華。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加強了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審美樂趣,蕩起了學生閱讀興趣的情感欲望,說明了對精讀內容閱讀指導的重要性。而教師的點撥應該在關鍵和疑難之處,讓作家主張的作品的積極思想和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化為涓涓細流流進學生的心田。學生心靈受到作家作品內容的教育感染和洗禮而獲得新知,閱讀興趣的培養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整體結構把握和快速閱讀的能力
語文課堂是學生語文程度的智慧閃現平臺,于漪老師說:“課堂不只是教師展示的場所,它也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場所,實踐語言文字的場所,更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方面,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和感知文章粗略內容。快速提出閱讀疑問,大概了解作家在文中的內心世界的表述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讓課文內容在學生眼里成為一個知覺的整體。學生對文章中語言的揣摩,內容的欣賞,作品意識形態的鑒賞,形成直觀感知。教師再對學生提出的疑問作出精要的剖析,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對文章的閱讀速度潛移默化地得到訓練和提高。
語文閱讀教學的訓練和培養是以學生為主體閱讀開展的雙向活動。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給出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和引導的重要性。語文新課程閱讀標準評價體系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式和理念上要有不斷創新,盡可能讓學生在閱讀中讀準信息、規律、意義、思想,全面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語文教師設法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閱讀活動,調動學生生活體驗,貼進學生生活實際,堅持做到語文閱讀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四面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