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去發現和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極大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師應樹立“教學活動”的觀念,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設計教學、開放教學,切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新穎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作為引入:有一張厚度為0.1毫米的紙,如果將它連續對折20次,會有多厚?請估算一下,如果將它連續對折30次,會有多厚?
只要學好了今天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你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二、重視數學史知識教學,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從表面上看,數學似乎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問,但如果把它同相關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對它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也可講講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在某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一種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象棋,為了對這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聰明的你認為國王能夠滿足這位大臣的要求嗎?假設以100粒/克計算,結果應該是多少噸?
這樣用數學故事作為課堂的開頭,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充分利用開放性問題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函數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砍掉一株直徑為12 cm的樹,可用4棵直徑為3 cm或3棵直徑為4 cm的樹來替換;也可量直徑算出橫截面積,用作賠償的樹的相應橫截面積(或面積之和)與被砍的樹橫截面積相等來替換”,問:(1)畫出賠償方案的圖象并寫出它們的表達式;(2)你能發現一些問題嗎?能設計更佳的賠償方案嗎?
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建議假設用作賠償的樹木的直徑的范圍在0~12 cm間。在接下來的小組活動中,學生通過選擇數據、計算坐標、描點操作等對函數的自變量與因變量、函數的性質進行深入考查,對問題情境進行了探索,畫出了兩種圖象進行探討。這個過程中學生樂于構造數學問題,使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現,學生自主活動更加充分。
學生積極參與、自行探索,獲得親身體驗,對數學的內涵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探索數學規律的過程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對抽象數學思維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的本質與內涵。
(作者單位 河北香河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