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思想品德課 教材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政治課教材的教學模式,將各種生動的活動引入到了課堂教學中,一改傳統(tǒng)呆板的說教,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教學,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多的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現(xiàn)了最新的教育教學價值觀。書中穿插了大量的事例和一些漫畫,給教師上課提供了很多讓學生發(fā)揮的素材,書中的“想一想”“查一查”“議一議”等更是讓學生隨時參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熱情,以達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的人格得以完善。
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活動開展了,課堂比以前熱鬧了,學生也充分參與了,但真正讓學生收獲了多少卻是個未知數。換句話說,教學的實效性不夠,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反過來看我們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參與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了活動而活動,將活動目標置于次要位置,造成本末倒置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活動目標是教學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活動從設計到實施的過程中,都是在目標的調控下完成的。沒有目標的活動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活動是低效的。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為了活動而活動,只片面地強調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卻忽略了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否實現(xiàn)。
例如,在某些課堂上,有學生小品表演,進行小品表演活動時,學生們的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課堂上也熱熱鬧鬧,但表演結束了,學生們談論最多的是誰的表演逼真、誰最搞笑、誰不會表演等,很少去引導學生反思活動的目的、活動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活動很難實現(xiàn)教學目標,政治課變成了文藝課。
二、參與活動的學生少,覆蓋面不廣
新教材強調學生的參與,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當然這需要學生廣泛地參與,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加入進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在很多課堂上,由于少數同學比較活躍,這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代替了大多數人的發(fā)言權,回答問題是他們,表演小品是他們,辯論賽還是他們。這樣實際上沒有達到讓學生充分參與的目的,造成每次課堂活動成了少數人的個人表演。而大多數同學成了配角,活動的效果大大削弱。
三、活動的內容不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
有些課題過于簡單,學生能輕而易舉、不假思索地找到答案,如果還要將這些內容讓學生通過活動來學習,很容易滋生學生的自負情趣,讓他們覺得這些都是“小兒科”,從而會對活動失去興趣,同時也浪費了寶貴的上課時間。有些課題太復雜,學生自己解決不了,也會垂頭喪氣,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對以后的教學產生負面影響,也就談不上教學效果。
總之,活動教學必須收到它應有的效果,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用具體的活動來組織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它是有一定的知識適用范圍的,生動、富有啟發(fā)的講授教學在某些知識類型的教學中也非常適用。同時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時代精神很強的學科,我們還應當在課堂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國情教育,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責任感。所以我們還應當加強對課標、教材等方面的認真研究,針對學生的實際,把瞬息萬變的社會信息及時補充進去,自編一些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在實踐中摸索出活動教學的最佳效果,共同促進學生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