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知過的事物,借助于詞語、句子再現出來的思維過程。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作文難教難寫”已成了教學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何在自己的教學中解決這一難題呢?我認為應從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使學生從害怕作文到愉快作文。
一、重視閱讀,拓寬知識
小學生語言能力包括感知、理解詞語的能力,記憶、積累詞語、造句的能力,修飾詞語的能力。這些能力直接關系到他們的表達,而這些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取決于閱讀教學。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閱讀教學。
1.課內閱讀
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是習作的好材料。因此教師要發掘教材本身的語言因素,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文章的語言美,積累語言的表象,與作者產生共鳴,并真正領悟到這就是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的表達。從而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產生一種把學習、生活的美好感受、體驗表達出來的愿望,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和動機。只有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得實,學生作文才會寫得樂,才會對作文感興趣。
2.課外閱讀
在課堂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愛讀書,接著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讀好書。因此教學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讓課外閱讀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積累方法、積累素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量越大,視野越開闊,思維越活躍,悟性越高。首先,我讓全班同學輪流每天講一篇讀過的文章(作文、故事、連環畫均可以)堅持兩年不間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內容也由最初的《格林童話》《優秀作文選》擴展到《十萬個為什么》《少兒名著》。其次,以課文為中心,拓展閱讀量。如學了《赤壁之戰》,開展看《三國演義》,講三國故事等活動;學習了《獄中聯歡》,指導讀《紅巖》等;另外,鼓勵學生看報紙,了解新聞時事。他們的思維活躍了,獲得信息多了,知識豐富了,寫作的欲望就強烈了。
二、感受生活,豐富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學生的作文題材來源于生活,只有當學生領悟了生活,隨時留意身邊的所見所聞,才會有所思有所感,才會寫出好作文。只有當學生的生活素材豐富了,有可寫的素材才不怕寫作文。農村的學生生活豐富多彩,如放牛、放風箏、捉迷藏、捉魚、喂雞,這些充滿童趣的事在農村孩子中經常出現,因此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去觀察、去感受,培養學生表達這種生活樂趣。此外,教師還應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指導學生進行觀察、體驗,讓學生輕松地把身心放在活動中。學生感觸多了,就能寫出好作文,豐富的生活素材會促進學生寫作興趣和動機的產生。
三、引導寫作
學生剛上三年級。就有家長說:“現在要學寫作文了,要好好學。”學生還沒弄清作文是什么的時候,就先在頭腦中形成了“作文難”的定勢,因此,我認為首先要樹立學生寫好作文的自信心。
作文難寫,大多發生在初學作文時,因此初學作文要鼓勵。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最好是老師設計好內容。例如,帶領學生看秋天的景色,由學生練習,可以避免無話可說。如果學生的作文能力太差,可以讓他們先把要寫的內容講清楚,可以多說幾遍,然后再寫,甚至可以說幾句,寫幾句,這樣練習幾次,學生就能逐漸領會“作文就是把要說的內容寫下來”。等學生升入高年級之后,結合課堂教學,學生閱讀量增大了,思維敏捷了。這時就可指導學生對生活、對時事進行觀察,使他們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四、因人評價,熱情洋溢
學生的語言發展不平衡,寫作能力也有差異。如果學生在作文練習中很難看到自己的成績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喪失信心,也就無興趣可言。在評價學生的習作中,教師情感的天平往往偏向少數優等生。試想,寫得不怎么好的學生對作文還有興趣嗎?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一定要以學生自身的作文為水準,在指導其缺點的同時,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哪怕只有一段或一句精彩的話,也應得到教師熱情洋溢的肯定,讓他們看到自己習作中成功的一面和閃光點,清除他們對作文的厭惡心理,增強他們寫好作文的勇氣和信心。只有因人評價的習作,才不至于扼殺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寫作水平低的學生的作文興趣。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一定會有更好的方法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者單位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馮店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