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進行詞串識字時,我們可讓學生在情境中認讀識記,在情境中誦讀感悟,在情境中運用積累,在情境中想象創造,以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智力和語文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詞串;情境;識記;感悟;積累;創造
它有詩歌般的韻味;它有散文般的意境;它有生動形象的畫面;它充滿著生活的情趣……這就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首創的“詞串識字”。所謂詞串識字,就是圍繞一個中心,將相似相關的詞語放在一起,12個詞語分為4串,每串詞語表示同類事物,把它們組成一篇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言簡意賅,富有情趣。
作為一種全新的集中識字教材,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
一、在情境中認讀識記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識字教學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愿望。”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和語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創設體驗識字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激發識字興趣,自主參與到識字活動中去體驗和感悟,使漢字融入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因而獲得對學習漢字的持久興趣。
如在執教第一冊的《識字3》時,老師為孩子創設了愉快而充滿童趣的情境,從上課一開始就設計米奇導游這么一個可愛的卡通人物帶領孩子們走進公園,自然地引導孩子進入課文的情境中,來到美麗的公園。通過出示紅花、綠樹等美麗的景色和轉椅等構成的公園圖,讓孩子們在情境中識字、認字。接著,讓學生邊在頭腦中想象美景邊讀詞串:公園 綠樹 紅花,小橋 流水 寶塔,慢慢進入“以我觀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
二、在情境中誦讀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老師不必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充分創設情境,以情感為紐帶,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初讀中識字,在范讀中激趣,在精讀中感悟,在賽讀中表演,在表演中體驗。如指導讀第二冊《識字7》的第一行“沙灘、貝殼、 腳丫”:
師:大海美嗎?好玩嗎?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吧!捧好書,讀第一行詞。讀一個詞就要在頭腦中想象一個畫面。
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行。
師:這處景點誰喜歡?來讀讀。
學生朗讀。
師:“沙灘”能讀得再大一點嗎?“貝殼”能讀得再美一些嗎?
生:能!(生再讀)
當發現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就借機指導。
師:怎樣才能讀出畫面來呢?老師是這樣邊讀邊想的,讀“沙灘”這個詞時,我就想沙灘多大呀,沙子軟軟的,踩在上面可舒服啦!讀“貝殼”這個詞時,我又想沙灘上貝殼真多呀,千奇百怪,五顏六色。讀“腳丫”這個詞時,我眼前就看到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光著腳丫在沙灘上揀貝殼,玩得可高興了!就這樣,我由詞想到了圖畫,又由圖畫想到了詞。來,聽老師讀,跟老師一起想。
引導學生誦讀詞串,激發學生邊讀邊想象,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體驗,而且能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三、在情境中運用積累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要想引導學生進行積累,首先要創設適合積累的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積累愿望。
在學習《識字2》時,我聯系學生生活,讓孩子回憶國慶六十周年閱兵大典的壯觀場面,從而為學生創設運用語言的生活情境。
如我設計了這樣一些口語訓練:
1.我來到天安門城樓下,看見( ),聽見( )。
2.閱兵大典開始啦!一列列整齊的方陣從天安門城樓走過。有( ),有( ),有( )。看到威武的解放軍,我不由自主地想:( )。
3.夜晚降臨了,天空綻開了美麗的禮花。有的像( ),有的像( ),還有的像( ),真是人間奇觀哪!
四、在情境中想象創造
李吉林老師曾說:“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我們在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不僅只教會學生讀詞識字,還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識用結合,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通過想想、說說、寫寫,讓詞串教學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