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中常常營造出清涼境界,透露出一股清冷之氣。筆者通過總結其中與“清涼”有關的詩詞,發現其思想根源實際發脈于佛禪思想中的“清涼世界”典故。
蘇軾提及“清涼”的詩句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一、清涼環境——多與其貶謫生活有關
如蘇軾在黃州時所作的《鷓鴣天》:“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直接化用了唐代李涉的“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題鶴林寺僧舍》)可見在蘇軾看來,謫居生活是閑散冷清的,這與官場的繁忙熱鬧形成了鮮明對比,給人以冷清之感。
二、清涼心境
如蘇軾其同時期所作的《念奴嬌中秋》:“憑空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可見,面對當時的政治打擊和清貧生活的雙重壓力,蘇軾并沒有陷入苦惱沮喪的泥潭,而是及時調整心態,保持著安之若素、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
三、“清涼”概念
除了上面以“清涼”形容謫居生活的環境和心境以外,蘇軾的詩句中還有直接涉及佛學中的“清涼”概念。
如《贈上天竺辯才師》:“南北一山門,上下兩天竺。中有老法師,瘦長如鸛鵠。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見之自清涼,洗盡煩惱毒。坐令一都會,男女禮白足。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乃知戒律中,妙用謝羈束。何必言《法華》,佯狂啖魚肉。”這里蘇軾借用佛經中常用的“清涼”典故來比喻得道高僧能幫人解除煩惱困擾的智慧。
由此可以推知,無論是清涼環境還是清涼心境,實際都根源于蘇軾的佛學思想。蘇軾自幼接觸佛學,對于佛典自然十分熟悉。在其成年后經歷了仕途的種種磨難后,自然會借助佛學來尋求心靈的解脫,而此時常在佛經中被描繪的清涼世界,便不失為一個可以使蘇軾在宦海浮沉中的疲憊心靈得到慰藉的理想樂土。
佛經中所說的“清涼”,主要是與世俗的煩惱相對照的。佛家認為煩惱是熱毒,是由于過多的欲望和雜念所造成的,而佛法正可以解熱惱,使人如入清涼世界。如《正法念處經》: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所謂珠寶。此有八種功德具足。謂夜闇中作善光明。如秋滿月遠離云翳。如是珠寶能于闇中光明遍照。滿百由旬。復于晝時日熱可患。放冷光明。除熱清涼。如是珠寶第一功德。……不誑不諂。不熱惱他。一切見者清涼愛念。
又如《大寶積經》:
舍利子,譬如極炎熱時。于日后分有一丈夫。熱所逼故奔趣克河。投于水中沐浴身體。熱乏既息清涼悅樂。
佛經智慧地將人在生理上對溫度的涼爽感覺引申為心理上對煩惱的超脫境界,十分形象貼切。在佛經中,為了表現佛法的精妙神奇,清涼世界常常被描繪成如同基督教中的天堂一般完美。如《正法念處經》提到“天王”居住地之一就叫“清涼池”:
此清涼池。清凈莊嚴。甚為奇妙。于如是等。功德華池。心常愛樂。喜岸天子。與諸天女娛樂受樂。不可譬喻。自在游戲。天女圍繞。受第一樂。行食自在。于華池岸。及行異處。身無疲極。心常悅樂。第一具足。歌舞戲笑。音常不絕。天女圍繞。念身心樂。清凈無垢。增長成就。
總結了一下佛經中的“清涼”的含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1.快樂(佛語常作“歡喜”)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是一切。普遍虛空。以為莊嚴。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諸佛道場。而為供養。普令眾生皆生歡喜。除煩惱熱。得清涼樂。如是示現。充滿十方。”可見佛家認為,煩惱心垢是“熱毒”,消除了“熱毒”,就會在“清涼世界”中感到快樂歡喜。
2.智慧(佛語常作“光明”)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善男子,如白■檀。若以涂身。悉能除滅一切熱惱。令其身心普得清涼。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發一切智。普熏身心。能除一切虛妄分別貪嗔癡等諸惑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可見,消除煩惱借助的充滿光明智慧的“清涼言辭”,清涼代表著一種理性與智慧。
3.超脫(佛語常作“涅槃”)
如唐代玄奘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由菩提道令諸有情畢竟解脫生死眾苦。證得常樂清涼涅磐。”可見,擺脫俗世煩惱而達到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即超凡脫俗,飛升到“真解脫”的“清涼世界”。
可見蘇軾的“清涼”觀正是借用佛家智慧,超脫現實痛苦,達到快樂自適。蘇軾的聰明之處就在于能將佛經中清涼世界化為自己創作中的清涼境界和生活中用來超脫現實的清涼心境,在人生的順境與逆境的更迭中培養出一種冷靜從容的人生態度。
爾時如來于大眾中坐師子座。以清凈智轉妙法輪。降伏魔怨世法不染。無有驚怖如師子王。如清凈池。亦如大海。如妙高山。如日光耀。如月清涼。
是名菩薩能廣發起大法云雨。善男子,云何菩薩能得除滅一切有情煩惑熱惱。善男子,如風吹擊諸云藏時。周遍流注清凈香雨能作清涼。除滅有情一切熱惱。菩薩亦爾。大悲為風以正法為水。清凈戒香及不空愿香饒益有情。
《起世經》也提到:“從海起風。吹此甘澤。清涼柔軟。觸之安樂。”熟悉蘇軾詩詞的人不難發現,這些佛典中所描繪的清涼境界在蘇軾的詩詞中是十分常見的。可見蘇軾在熟悉佛典內容思想的基礎上,也深諳佛典的審美意境,所以在營造作品意境時也能嫻熟自然地化用佛典中的清涼意境。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勇氣。蘇軾心中的清涼世界,就是一個既遠離塵世煩惱又超脫世俗享樂的佛禪境界,在那里無憂亦無喜,一派清虛縹緲,如同夏日清晨的山嵐,透著沁人心脾的清涼氣息。
參考文獻:
[1][宋]蘇軾.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佛經內容引于國學寶典電子版.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人文學部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