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藻華麗的語言,是考場作文中出彩的一個很好因素。然而,對于還在學習寫作的學生來說,在學生的體驗和認知還比較膚淺的時候,教師如果只偏重于語言外在形式的雕琢,就往往會使學生偏移對事物內涵的挖掘而使文章流于矯情和浮靡。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不妨先要求學生用樸素的語言進行寫作。不過,用樸素的語言寫作,并不是在語言運用上就可以隨意為之,無所用心了。相反,要使語言做到“樸素”而“美”,是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的。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我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追求語言的樸素美。
一、深思熟慮,透徹分析,樸實之言也可震撼讀者
在寫作中,尤其是一些議論性的文章中,深思熟慮,透徹分析,往往能使文章的思想性顯得尖銳深刻,與眾不同,而入木三分、鞭辟入里的思考和分析也最能吸引讀者的眼光。我曾經讓學生依據下列材料寫百字短評:
“趙、錢、孫、李四人外出野游,趙發現一只野鴨,錢立即興槍打死野鴨,孫飛快地把它撿回,李主動把鴨弄凈燒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人共享成果。請問若重獎貢獻最大者,獎當屬誰?”
一篇作文是這樣寫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各方面斗爭的結果,而最后的結果則是多種因素共同參與和努力而形成的。重獎誰都不合理,因為這是一個團結合作得很好的戰斗群體。”
另一篇作文則是這樣寫的:
“趙首先發現了‘問題’,錢解決了問題中較難的部分,孫和李只是錦上添花而已,有句話說‘發現問題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沒有趙,錢就連舉槍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后面的撿、燒了,也就是說,趙給錢創造了機會,錢又給孫、李創造了機會,所以,趙的貢獻最大。”
這是兩篇觀點和語言都不同的作文。孰優孰劣,不言自明。通過對它們的比較,我要告訴學生的是:不要以為寫議論文就非要用理論色彩很強的語言,如果只在文章里堆砌哲學術語,不僅無濟于事,反而還會壅塞思路。伏爾泰有一句名言:“詞是思想的敵人。”因為那些硬搬照抄的詞用得再多,也無法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也無法使別人看到任何有價值的觀點。中學生寫的議論文多是生活偶感、一事之議之類,完全可以用平實簡明的語言把道理說得很有邏輯,很有深度,因為思想可以駕馭著文章自由馳騁,而文章也完全能充分而精確地反映出人的思想。樸素的語言照樣可以蘊含哲理,雄辯有力。
二、錘煉字詞,賦予內涵,普通詞語也當意味蘊藉
有些學生總覺得寫文章用些冷僻晦澀的詞語,才能顯得高深。其實,用意深切和言辭淺顯并不矛盾。原課文《內蒙訪古》中有這樣一段話:“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的屏風安放在它們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這段話很樸素,卻把陰山、原野寫得恬美而有生氣。其中“拖”“躺”“沐”三個普通的字就用得很好,使陰山南麓的原野有了生命,這一生命有著安詳寧靜的神態,有著悠然自得的情調。所以,字詞本身并無優劣雅俗之分,只要調遣得當,賦予豐富的內涵,普通的字詞也能出色地擔當重任。
有位學生在作文中寫了一所貧困地區的小學:“遠遠望去,在那黃褐色的小丘之下,有著一圈黃色的用土塊造成的平房,唯有那旗桿上飄拂著的國旗告訴你這是一所學校。”我讓他借鑒《內蒙訪古》中的那段話,作點修改。最后他改為:“在那黃褐色的小丘之下,臥著一圈黃色的用土塊壘砌起來的平房,唯有在它上空飄拂著的國旗告訴你這是一所學校。”用“臥”字代替“有”,用“壘砌”代替“造”,用“在它上空”代替“那旗桿上”,就更形象地寫出校舍的低矮、簡陋和黯淡。只換了幾個字,就意趣大異,這是因為換上場去的字詞攜有更多的視覺信息,可供人尋味。
所以,學習寫作固然要增加自己的詞匯量,但更要用好那些普普通通的字詞,使之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豐富的內涵。樸素平實并不等于平淡無味。
三、體味直覺,反映真情,平常字句也能優美動人
直覺是人的情感的最直接的感觸。在作文過程中,如果過多地注重概念化、邏輯化的語言而忽視無意識的直覺,也許可以做到文筆嫻熟,卻不可能產生頓悟,就不會有種種新奇的想象;如果只是搜腸刮肚地尋覓妙詞佳句,就會使本該是“情”與“思”載體的語言變成干癟的外殼,不會有一種優美的意境和詠嘆的意味。
有位同學分班后進入“快班”,她在作文中寫道:“對原來的班,我始終還有一種戀戀不依,依依惜別、藕斷絲連之情。”我對她說:“你用的這三個詞語都不錯,但我在讀的時候,想得更多的是它們的一般意義,卻看不到那一份屬于你的真實的心理感受,我相信你離開原班后的心情是復雜的,甚至是不好受的,你能不能用樸素的語言來真切的表達這種感受呢?”經過修改,她寫成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仿佛不是我進入了快班,而是原先的班把我分了出來,我不但沒有得到原先想象的進入快班的那種欣喜,相反,我像是丟失了什么似的。”我認為這話雖然沒有用一個漂亮的詞,卻寫出了對原班的深厚感情,寫出了離開它后的那種孤獨感和失落感。我把這種最直接地反映內心一剎那間的感覺的語言稱為“直覺語言”。直覺是可貴的,它雖然只存在于短短的一瞬間,有時卻比長時間的冥思苦想更精微,更有靈氣。我以此例告訴學生:要忠實自己的內心感受,質樸無華的語言往往是最深沉、最感人的。
四、靈活多變,巧用修辭,樸字舊詞也能推陳出新
樸素的語言要給人以美感,也當求一個“活”字。可是我們現在的語言訓練只求合乎“規范”而已。語言的運用是必須合乎一定的規范,但又不能限得太死。過于講究規范,語言就會變得單調板滯。自從辨識修改病句的題目頻頻出現于各種復習資料與試卷以來,既有其利,亦有其弊,它可以使學生懂得一些語言規范,但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規范”,以致把一些本來不是病句的也當成了病句。如有這樣兩個句子:
(1)窮困的生活并沒有窒息他的那一顆熱愛藝術的心。
(2)自強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現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來主導人生的態度。
不少同學認為(1)中的“窒息”按字典解釋是指呼吸被阻,不能與“心”搭配;(2)中的“主導”按一般習慣應是名詞,不能用作動詞。如此拘泥于字典解釋和所謂習慣,又怎么談得上語言的靈活多變呢?以上兩句正因稍稍違反了常規才顯得生動。
中學生正處在稚氣和調皮尚未脫盡的年齡,可是寫起文章來,不少人就顯得過于老成和老實。其實,有時不妨“調皮”一點,語言雖是形式,也可為文章帶來新鮮生動的氣息。比如不說“他的人際關系不好”,而說“他的周邊關系緊張”,比如不說“使你的中年人生成為精致的藝術品”,而說“精致你的中年”,比如不說“開闊我們的思路”,而說“開通多頻道思維”。諸如此類的詞語的改用、移就,詞性的活用以及流行語的插入都可給語言帶來一種活潑幽默之趣,可使樸素的語言更具奇巧靈動之美。
清水出芙蓉,素顏也動人。近幾年來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嚴打“套話作文”,力倡“真情作文”,要讓抒發真情實感的文章得到高分,堅決不能讓那種一味追求文采,專寫歷史人物,不注重聯系現實的文章再得高分。也就意味著我們平時習作訓練要注重真情實感,少一些簡單堆砌的華麗辭藻、無病呻吟的胡亂煽情、內容空洞的大段修辭。樸實為文,其實是學生作文的一次理性回歸。樸素平淡、簡潔洗練,用平實的語言展現深入的哲思,用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用平實的語言照樣可以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把山珍海味烹調成美食算不上真正的高廚,能將家常菜燒得人人稱贊才成食神。文章講究的是自然和諧,返璞歸真才是最高的境界。看慣了過多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作”文,那彌漫著淡淡草香的文章不是讓人眼前一亮,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清新感嗎?
(作者單位 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