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全新的語文教學觀、學習觀已從多個層面進入廣大師生的視野,尤其是小學語文的改革,它正以整合、開放,探究、合作、創新的嶄新面容走進課堂。特別是我們學校正在全力打造全優課堂,實施“預習導學、先學后教、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更使語文教學散發出了青春的力量和誘人的芬芳。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嘗試和滲透新理念,追求實效,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從而讓課堂真正的靈動起來。
一、靈巧設計,扣動學生探究學習的心弦
新的蘇教版國標本小語教材無一處不體現語文教學資源的兼容性和廣闊性,比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長江之歌》等課文時,我始終以明快的音樂來串接教學,在“初讀課文”環節時,我用音樂作為疏通課文的基調,讓學生在音樂中感知課文,使其有一個舒暢的學習心態。在“擴展延伸”部分時,我給課文加上譜子,讓學生學唱,這樣,美就深深地沉積在學生的之中了。又如我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春光染綠我們雙腳》課文時,我都采用在黑板上畫畫的方法,讓學生運用白描的手法,根據課文提供的內容和對課文的理解在黑板或自己的本子上畫出“家庭生活圖”和“山的風貌”比較圖,學生在忠實課文的基礎上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畫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從而讓他們加深對課文深層次的感悟。這時語文的功效自然凸現,從而讓學生親近語文,走進探究學習的新天地。
二、靈動生成,激起學生合作探究的漣漪
要想讓學生最充分地扮演語文學習的角色,教師必須坦誠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力扮演主持人的身份。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挑剔教師的錯誤,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三、靈慧創新,鼓起學生探究學習的風帆
我們平時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教學中教師會畫地為牢,不許學生越出界線。我在教學中,盡量拋出創新的引子,給學生引路,使學生展開探究的翼翅。比如我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第二節時,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跳出教學之外,讓學生借鑒課文句子的式樣,運用腦海中儲存的信息,進行仿寫句子,來一個賽詩會。我還宣布:誰仿得像、說得多,老師就獎誰。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有的句子還真有點味兒:九寨溝的神奇瑰麗,長白山的綿延起伏,蘇州園林的亭臺小橋,萬里長城的蜿蜒盤旋,泰山的高聳入云,華山的險峻陡峭,洞庭湖的千里碧波,樂山大佛的名揚天下……我當時被學生鮮活的想象感染了,又讓學生以《我們愛你啊,家鄉》為題,稍加點撥,然后寫一首詩歌,結果真是想象百出,令人嘆服。有這樣的幾句讓大家點評:我們愛你,水稻的十里飄香,小麥的百畝金黃,溪水的光潔照人,樹木的挺拔直立。我們愛你,校園的綺麗多姿,班級的書聲瑯瑯,操場的生龍活虎,活動的魅力無窮……
四、靈活開放,拓寬學生探究學習的空間
1.向學生開放。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搞一言堂,不施行高壓政策,而是盡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教學《孔子游春》時,有的學生對孔子能從司空見慣的水中看出很深的道理表示懷疑,說孔子什么都能看出不同的地方,都要進行教育,在他手下做弟子,不是很累嗎?我沒有對學生說的對和錯給予評價,而是極力表揚他敢于陳述自己的態度和理解,這就是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后學生在教學中只要有什么個性的想法,都可以站起來說,課堂的討論氣氛很濃。
2.向課程資源開放。平時的語文學習時,我總會帶一些名著,利用課前幾分鐘和課尾幾分鐘講解給他們聽,尤其是文中的精彩情節更不放過,這樣就會讓學生對名著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讀了《西游記》《魯濱孫飄流記》《格列佛游記》《安徒生童話》《水滸傳》,讓學生在了解情節的同時,對人物形象和語言特點受到感染,讓學生有厚實的文化底蘊,為學生喜愛大語文、貼近大語文牽線搭橋。
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是興趣盎然的!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強烈的放電反應,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靈動,學生就會由衷地愛上語文。你的教學將和學生一樣,在幸福中成長!
參考文獻:
[1]九年制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語文教學通訊.2007(10).
[3]小學語文教學法.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南縣孟興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