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是“運動”的課程,關懷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是體育課程的終極目標。因此,充滿“生命活力”的體育課成為體育課程改革的追求和理想。那么,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下,體育教師如何上好體育課,使體育課充滿“生命活力”,使每位學生充滿“勃勃生機”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
1.體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制訂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學力基礎的教學目標。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矛盾最為明顯: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自尊心與自卑感的矛盾,反抗性與屈從性的矛盾,理想與挫折的矛盾,這些矛盾使他們表現出偏激或逆反心理。因此,體育教師在制訂相應目標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以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一部分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完成為標準,切不可因此使他們的自尊受到打擊、人格受到挫傷。
2.體育教師要積極創設一個多方位、多層面、新穎有趣、順應學生心理、自然生動、貼近生活實際、簡單有效的教學情境,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噴涌出來的則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只有激情和真情才會在師生間產生一種互相感染的效應,從而不斷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學習、練習的欲望。
3.體育教師要有選擇地對課程教材和課外運動素材進行合理整合,并開發拓展有益于學生興趣組合與疊加、體能增強與延續、內容鮮活而豐富的生活化教材,提供給學生進行學練和活動。并根據體育課的任務和類型、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的性質、場地器材和氣候等條件合理安排體育課的運動負荷,著重安排好每一練習手段的練習時間、次數、強度和時間間隔。課堂上體育教師不能對所有學生提出統一的負荷要求,而應本著分類要求、各盡所能和各有提高的區別對待原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有各自的進步目標。不僅要注意男女有別,還要做到因人而異。同時還要注意安排身體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質的負荷,把握發展身體重點部位兼顧其他部位,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和全面性。如發展下肢力量素質時也應關注上肢項目的練習。另外,在內容安排中還要注意活動量大的項目與活動量小的項目交替,動力性的練習與靜力性的練習交替。
4.體育教師要注重課后評價:每次課上學生是怎么學的、怎么練的,教師都要記錄下來,并把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練、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等情況納入到對每位學生的總體評價中。
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需要體育教師以學生發展為本,努力營造和諧、平等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要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體育教師要努力實現由絕對的教學權威向教學指導者、合作伙伴的角色轉變,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徹底從傳統教學的師生關系的對立和沖突中解放出來,以促進學生主體角色的形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自我健身能力的提高,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八中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