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為此新課程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提了出來。而江蘇省教育改革的深入、強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五嚴”規定的出臺,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利契機。學生的集體上課時間少了,自主學習時間多了,怎樣實行“減負增效”,保證或者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我校在學習山東、蘇北地區多所學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的教學理念和做法,結合我校的自身特點,提出并實施了“推行導學案制、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掀起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下面,結合我們的研究和實踐,談一談導學案的設計與應用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什么是導學案
導學案是在“減負增效”的背景下,為應對課時減少、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加,將教學重心前移、以導促學、先學后教,通過教師的“導”來引導學生先行嘗試,教師再根據學生嘗試的結果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的“導學”方案。它的最大特點在于將學生學習的重心前移至課前。教師從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與嘗試中獲得反饋,然后進行二次備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嘗試已經掌握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不講或少講,教師在課堂要重點講解和點撥的是學生在反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疑難或困惑。通過這種“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的模式來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導學案的設計
導學案注重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教學設計,關注課前、課堂、課后學習的前后、內外聯系。我們綜合考慮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情,確定的導學案內容欄目有:學習目標、學法指導、背景材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的疑惑、體系構建、反饋練習。
1.學習目標。教師在研究學生、研究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說明、研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提出學生在學習中應達到的要求,目標的設置應明確具體、簡潔明了。
2.學法指導。這是導學案的靈魂,主要包括知識的學習方法指導、問題的思考角度及處理策略指導等。學法指導應具體、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3.背景材料。在學案上提供相關的背景材料,如概念解讀、名家語錄、歷史情境等,這不僅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還能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
4.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內容的設計是核心所在,設計的主要意圖是通過學生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知識,自主學會課程標準要求中的基礎性知識,達到課程標準要求中的基本技能。在自主學習內容的設置中,以獨立思考問題的形式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維。
5.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形式,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對有難度的知識點進行討論,通過“生生互動”“組組互動”,從而達到“兵教兵”“兵幫兵”“兵學兵”的高效互動學習效果。
6.我的疑惑。此欄目設計是讓學生把通過自主學Gv1I7Eeqf27TDGUblg990pfeiEUE7tIpY4GKExyfP+U=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后,仍然不懂的、有疑惑的問題記錄下來,便于教師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講解。
7.體系構建。包括教材體系、單元知識結構和課時知識網絡等。可通過課前學生的自主探究、課堂上老師的點撥等方式由師生共同完成對本節知識體系的構建。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宏觀把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8.反饋練習。既要有針對學生預習效果的練習,也要有一定量的當堂訓練和課后思考。題目設置要圍繞課程標準和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定的梯度,難易適中。
傳統教學過程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課中”和“課后”,而在“導學案”中,教學過程的重點變更為“課前”和“課中”,教學的重心前移。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能徹底改變“灌輸”式的陳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和探究能力;二是能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行將部分問題解決,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三是能大幅度提高課堂的教學針對性和教學效率,學生在預習導學中已經掌握的可以不講或少講,教師要跟學生一起探究的只是學生在預習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最后,由于學生在課前已經將大部分的知識掌握,在課中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究解決了預習中遺留下來的疑難問題,學生又從當堂訓練中掌握了利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后根本不需要布置大量的習題,從而可以真正地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三、導學案的使用流程
導學案的總體思路是:以學案為載體,學案與教材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每個導學案都要經過以下步驟生成和使用:
1.集體備課,預設學案。由備課組在每周集體備課的時間,對下周教學內容進行“一次備課”,協商、討論、編寫下周要用的導學案。
2.自主預習,小組互助。導學案提前2~3天下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預習、小組討論、填寫。
3.批閱檢查,二次備課。上課前一天,任課教師將導學案收起來,批閱、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掌握真實學情,進行“二次備課”,把握授課重點,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可選擇幾份做得好的導學案到課堂上展示交流,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精講點撥,解難釋疑。在學生自學和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課堂上教師結合教學重點、難點,就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和暴露出的問題、疑難或困惑進行講解。教師的精講要有針對性,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啟發性,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5.達標訓練,補償矯正。教師應設計一定的達標練習,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這是導學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以便及時發現練習中出現的問題,便于指正和做出正確的評價。
6.鞏固總結,反思領悟。指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可提示學生:想一想,本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主要探究了哪些問題?通過本課學習得到哪些啟示,還有哪些疑問?可將啟示、疑問在學案上寫下來,或者當堂交流,或者在課后請教老師、咨詢同學。長期堅持這樣做,能夠逐步引領學生形成反思性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導學案的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導學案是高效課堂的載體,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老師精講點撥的依據。導學案編寫的質量如何、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要在導學案編寫上下工夫。學生要“減負”,而教師要“增負”。備課組的各位老師要凝心聚力、發揚集體智慧,學校也應建立相關制度來“保駕護航”。
2.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導學案”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其實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達到“自律”,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高漲的熱情去自學、去思考、去討論、去總結。指導學生在預習中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然后按目標要求展開探究自學,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基本知識和完成基本訓練。預習完,學生還要登記好還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教師一定要嚴格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杜絕不預習和對預習敷衍了事的現象。如果保證不了良好的預習效果,可以把預習先放在課堂上進行。一段時間后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后再放手讓學生課后自主預習。
3.教師對導學案的批閱、檢查也是重要一環。教師要適時將導學案收起,仔細批改,及時發現導學案上反映出的個性問題及小組討論未解決的共性問題。只有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掌握真實學情,進行“二次備課”,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有針對性的精講。
4.學習小組的組建。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有效地開展小組的合作探究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我校每班成立了5~6個研究性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組長、有公約、有目標、有導師,通過“生生互動”“組組互動”,從而達到“兵教兵”“兵幫兵”“兵學兵”的高效互動學習效果。
雖然學生對導學案教學還沒有完全適應,存在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預習環節落實不到位、預習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而教師方面也有“導學案”的編寫不夠完善,在導學、學法指導方面還不夠科學,課堂放不開等問題。但在當前“減負增效”的新形勢下,導學案的價值不容忽視,它可以催生教師的主體意識與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在不斷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導學案的功能會得到加強和完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