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快捷、競爭激烈的,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經濟社會。如何使學生具有“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種基本素養值得深思。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對時代的挑戰應運而生。對于一門新興學科,在具體實施中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一、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轉變教育思想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幾乎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過多地強調書本知識和應試能力。教師是在用大綱和教材教學科知識,學生是在跟著教師學習這些對他們今后生活可能沒有多大幫助的知識;教師是學科知識、技術的傳遞者、灌輸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在課堂內教學生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學生被禁錮在課堂內呆讀死記,成為知識的容器。“教育喪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義,難以培養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進行課程改革后,教師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不再將課程局限于“知識”“學科”“教學科目”等狹隘的范疇內加以理解,而是把課程理解為“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與可能生活世界的橋梁”,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著眼于為中小學生建構完滿的精神生活。基于這種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教師要樹立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學質量觀;確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服務的目標觀;加強教育理論學習,轉變教師的育人觀、教學觀。
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
《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敞開學習的大門,讓學生通過探究自然和社會問題,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通過勞動與技術教育,促進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的發展。
一開始,要放低起點,摸清學生的相關準備知識、基礎、能力和心理準備的實際情況,把起點放在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上,將教學層面逐漸轉移到學生的社會生活層面。如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講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義”的專題報告,在學生中廣泛宣傳,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能達到的實際目標。實踐活動的步子要小,把活動內容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分解成合理的層次,然后分層漸進,始終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提供寬松的、多元化的自主發展機會,使學生層層有進展,處處有成功,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讓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進行實踐學習,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動機,主動參與活動。例如:用一條3厘米的鳳尾魚,一根水藻,一個燒瓶和半瓶水做成一個生態球,會吸引眾多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由小小的生態球就可以過渡到生態系統、人口增長、濫砍濫伐、生態失衡、水土流失、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
三、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開發課程資源
任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都是由一定的課程資源支撐的。各地都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有著名的旅游勝地、地區特產、遠古傳說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遼闊肥沃的農田。這些都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物質和文化資源。
四、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建構基本的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其中,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它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一方式是滲透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的。在學生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關鍵是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具有較強社會性和實踐性的學習研究主題。這些課題不是按照教材提出或教師臆想的,而是通過學生問卷、教師問卷、家長問卷,讓學生、教師、家長直接參與到課程內容的選擇與開發中去。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要探究的課題,教師組織相同課題的學生成立課題小組。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進行分工,著手開展資料單位、調查、取證等工作。小組成員內部進行交流,分析、補充材料,形成中期研究報告。教師組織以班級或相近課題為單位,開展中期成果交流,指導學生補充和調整研究計劃,進行下一步研究。最后,各小組組織成果報告,提交結題申請。教師以班為單位組織課題成果鑒定和答辯,并選送優秀課題至學校。由學校組織優秀課題答辯會,進行成果展示和成果評比。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羊角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