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鄧小平的“白貓黑貓論”理論相提并論的有列寧關于新經濟的“退一步,進兩步”政策(北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下冊《俄國向何處去》)。他們的意思都一樣:計劃、市場都是經濟調節手段,與社會制度無關。但在教材中,“退一步,進兩步”“走”的太突然,好像與“新經濟政策”沒有多少聯系。僅僅理解教材,很多學生感到很困難。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們補充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人類社會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高于資本主義。在某些方面,社會主義社會出現資本主義的東西就是一種“退”。而當時人們認為“市場、商品貨幣關系”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所以,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實行糧食稅、允許自由貿易就是一種“退”。但正是這種“退”調動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1925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而這就是“進”。
事實上,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重史輕論,這也許是由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的。所以,《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按照年代順序,具體講述歷史,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分析和結論,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就是史與論的結合。
歷史教學中,史論結合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清頭緒,了解歷史學習的線索。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夏、商、西周的更迭》中提到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而對于國家的概念及其產生,課文中沒有形成具體的脈絡,于是課堂上,有些同學就有這樣的疑問:國家是怎樣產生的?應該說,教材在前面幾課提及相關的知識:以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出現大量的隨葬品說明當時有貧富分化;又在另一課中介紹禹的父親鯀修筑圍墻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私有制。在學生了解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我向學生說明: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上出現了剩余產品,也就慢慢產生貧富分化,于是就有了私有制,社會上也就產生了階級,最初的階級有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建立起軍隊、監獄等國家機器,國家就這樣產生了。這些知識就是“論”,通過這些講解,可以使學生增強對課本知識的融會貫通。
當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在“史”的教學基礎上“論”的解析,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為學生提供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武器。比如:介紹完《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生產工具》后,在分析《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時,學生就自然能分析出春秋戰國以前,人們使用石器,說明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于是只有“千耦其耘”;春秋戰國以后,人們使用鐵器牛耕,說明生產力水平比較高,也就可以“個體勞動”,這為封建的生產關系出現提供了前提。學生再理解下面的教學內容也就駕輕就熟。
所以,史論結合教學是歷史教學中的一條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則,它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落實能力培養。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史論結合呢?
首先,必須詳細地把握和講清基本史實。基本史實是歷史教學需要講授的最基本的內容,也是我們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前提和依據。在“近代工業的興起”中,有兩個“論”需要學生接受:一是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面對列強的侵略欺凌,中國的地主階級在國門洞開和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尋求富強之路,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對于已學習了“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的歷史,并了解中國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程的同學們來說,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昏庸無能這一觀點是易于接受的。要他們接受那時候的地主階級也會為中國富強而努力,可能比較難。在教學中,我重點介紹了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動,在大量的史實面前,同學們能夠接受地主階級當時也在尋求救國之路的觀點;另一個“論”是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對于這一史論,我列舉了一些課外知識加以說明:江南制造總局制造的炮彈銅箍不合格,北洋海軍的士兵們在作戰時要先用銼刀加工這些不合格品,然后才能使用,從而深受其害(沒有達到“強”的目的)。洋務派創辦的工業絕大多數是官辦,政府撥付的款項絕大多數也落入創辦者的腰包,而且生產中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生產缺乏動力,加上采用管軍隊的方法約束工人,工人缺乏勞動積極性(沒有“富”起來)。這些基本史實既生動有趣,加深印象,又能幫助他們有效理解“史論”。
其次,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對基本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指導思想用在分析中國革命道路上最為有效。在同學們了解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及其結果后,開始分析其中的原因:敵人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心城市,那里敵強我弱。所以十月革命的道路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革命的道路應該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的結論是在“實事求是”的指導下得出的。因此,教學中,必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授可以使同學們從具體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形成基本的歷史概念和基本的歷史觀點,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性。
當然,史論結合教學的過程,并不是只講基本史實,堆砌史料,而不注意講授理論觀點;也不是只講理論觀點或空發議論,而不注意講授基本史實。而是在史實講述中寓有觀點、觀點分析中不離史實。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史論結合,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歷史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歸納演繹的過程。
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進行史論結合教學。通過持之以恒的實踐,既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落實素質教育、體現《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這種歷史教學才是科學的教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中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