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推進教學過程優化的最強的驅動力。語文教學中應滲透情感教育,加強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師應該明確地、有意識地把蘊涵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體驗結合起來,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去撥動學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們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有的課文,感情比較明顯,可以從特定的思想感情人手,進行引導,通過對詞句的學習,加深對思想感情的領會。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激情導入,蓄積情感
新穎獨特的導入語可以起到一嗚驚人的效果,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導入新課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可以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識的“火藥”,能使學生煥發出極其強烈的學習愿望。它是激發學生隋感的關鍵性的一環。優美奇妙的導語,往往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登堂入室,進入教學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語文教學是活生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喚醒、激發和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有利于激發他們想象力的空間,善于把他們帶入文章的情境之中,讓其仔細品味、咀嚼,受感染熏陶。
學生的情感特別容易受老師情感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境,影響、啟發學生,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牢牢抓住一個“情”字,以形感人,以聲傳情,以情動人,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情激情,陶冶情操。語文借助語言文字創造了形象,體現了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
三、借助誦讀.享受情感
在閱讀目標方面,我們認為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當然,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該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中。誦讀是把無聲的視覺語言化為有聲的聽覺語言,把抽象靜止的感情變為真實具體的感情,使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情景呼之欲出,使學生進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多角度感知作品內容是達成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體驗主旨的一種重要途徑,是體驗文本情感的最佳方法。
四、品析詞句,體悟情感
語文閱讀由認知、理解、評論、賞析四個過程組成。其中,理解是關鍵所在。沒有理解、缺少理解、錯誤理解,這是閱讀的失敗,同樣,沒有情感的閱讀,也是失敗的閱讀。因為,沒有情感的閱讀,其認識是膚淺的,是不可能產生共振的。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力求讓學生領悟情感。
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學作品承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在閱讀一篇文章之前,考察作者的身世、經歷、性格、志趣以及創作動機,聯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對閱讀理解作品極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有情感的細致閱讀深入理解,使學生深刻領悟到作者壓抑落寞的思想情感。
五、提升審美素養,陶冶學生的閱讀品位
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人的審美是一種精神的需要,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所謂審美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感知、聯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只有那些熱愛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滿腔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去追求美并創造美。因此,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絕不能離開審美素質的培養。
六、寫作實踐。培養情感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果不能與情感的體驗融為一體,這種訓練將會顯得枯燥乏味,最終蒼白無力。因此。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是相輔相成的。憑借教材的語言文字,學生能夠產生情感體驗,就表示學生已經感應到了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味、意境,在此過程中,如果能有機地引導學生品賞語言或運用語言,其訓練的力度無疑是扎實的,其訓練的效果肯定是顯著的。
總之,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應該特別加強的重要方面,只有使學生在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極為豐富和深刻的情感體驗,才能使心靈得到啟迪,情操得到升華,品質得到錘煉,人格得到完善。閱讀教學中應時時不忘感情熏陶,使經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梁,使語文教學生動、活潑,語文課上情融融,意切切。實踐證明,凡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的教學活動,情感就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發揮驚人的威力,可以點燃他們求知的欲望,培養他們樸實和純直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