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始終是制約語文學科良性發展的最大頑癥。形成課堂形式花樣繁多,而課堂低效或無效現象屢見不鮮。人們總是把攻擊的矛頭指向一線語文教師,認為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不讀書、不鉆研、缺少個性,才導致了語文教學還停留在跑馬場的層面上,無法用教師的創造性來解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樣的分析,當然不無道理,但沒有抓到問題的根本。實際上,語文教學的病根,在于教師沒有把握好教學的三個關系。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先有工具性,后有人文性?!币簿褪钦f,工具性是人文性的物質基礎,只有在物質基礎上才能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誰也不能餓著肚子學雷鋒吧!總之,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工具性,哪來的人文性?語文的人文性是附載在工具性之上的。在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讓學生在獲得語言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這種潛滋暗長的濡染能把人文性落實到工具性之上,使兩者相得益彰,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主導地位和主體地位
新課程強調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的形成,這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一味被動接受知識的弊端。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絕不意味著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絕對化。如果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力,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甚至于導致學生的人文素養越來越差。所以,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讓學生做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度”,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課堂教學形式與課堂實效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小組合作學習已被廣大教師普遍采用。但有些教師不考慮教材是否合適,不管時機是否恰當,也不管問題是否有價值,好像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轉變觀念。事實上,這種表層上的合作和討論,無非是一種形式而已,課堂上熱熱鬧鬧花樣百出,學生是高高興興了,但究竟學生學會了多少,課堂教學效果又怎樣,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的學習方式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合適和不合適之分,只有適合的才是有意義的、有效的。譬如:語文學習中死記硬背這種學習方法不值得提倡,但是,有些東西你不背能學會嗎?古人那些優秀詩詞不背能行嗎?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方式時,一定要慎重考慮,不要“趕時髦”。另外,現代教育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后,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有一些教師制作的課件在課堂上使用有喧賓奪主、嘩眾取寵之嫌。還有的為省時省力,把生字直接用屏幕打出來,檢查認讀,忽略了生字的筆順。還有用錄音代替教師范讀和范唱等等。凡此種種,使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大打折扣,我們要適時運用多媒體,讓其發揮它本身的優勢作用。
總之,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勝,無論我們用哪些教學手段,歸根結底在于能否達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能否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服務。
(作者單位吉林省扶余縣實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