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生寫作難,難在無話可說。如何突破,進行有系統的訓練很重要。如果在教學訓練中,引導學生學會細致觀察,勤于動腦思考,抒發真情實感,對提高中學生作文寫作水平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觀察;思考;真情實感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包羅萬象;社會生活,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能觸動我們的情思,引起我們遐想的事物,層出不窮,數不勝數。可是,每當讓同學們講述一點見聞,或發表一點見解時,有些同學卻感到無話可說、無文可作。究其原因,這與許多同學對于身邊的生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見而不思”“聞而不想”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寫作時當然難以下筆。中學生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須把握三個關鍵環節,即會觀察、勤思考、抒真情。
一、學會細致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基礎環節
1.觀察要全面細致
觀察不能走馬觀花、蜻蜒點水、粗枝大葉,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當你和一個生人辦完事情匆匆分手的時候,有人問你“那個人長得什么樣?”你回答起來會很困難,為什么?因為你還來不及仔細觀察他的長相,就已經分手了。為什么有的同學描寫人笑或者哭時,寫幾句就沒詞兒了,因為他平時很少觀察各種各樣的人的各種各樣的表情,就拿笑來說吧,性格不同的人笑起來不一樣,不仔細觀察,寫起作文來不是沒詞兒就是千人一面。
2.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這一事物不同于相類事物的特殊之處。如果大家都沒有特征,就成了一個人了,如果世界上的花沒有特征,那就只有一個品種了。特征,是我們能夠認識事物的關鍵點,也是能夠區別事物的關鍵點。為什么有的同學寫人的時候,個個而孔都是一樣的,一點也不生動,就是沒有抓住不同人的不同特征。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下,表現也不同。
3.要掌握觀察的順序
觀察是有意識的活動,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遠,或由東到西,或由點到面,或由表及里……觀察的順序,方位不同,所觀察到的情況也不相同。同是廬山,從“橫”的方面看,看到的是起伏的山嶺;從“側”的方面看,看到的是雄偉的山峰,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自然“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只有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才能在行文時一步一步地寫來,從而使得文章層次井然。
二、勤于動腦思考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核心環節
1.觀形而思神
屬于“形”的東西,靠一般的感知即可獲得,而屬于“神”的東西,卻只有用思考來把握,借助于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并有所發現。本來“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園,魯迅卻發現了它的美,發現了它作為兒童“樂園”的特點,給讀者描繪了一片令人神往的樂土。蜘蛛織網,人所習見,甚至有幾分討厭,而周建人卻去“留心這八只腳的‘諸葛亮’怎樣捉飛來將,并且發現它有各種各樣捉拿的方法”,從而寫出了趣味盎然的文章,傳播了有益的知識。冰心從一盞小橘燈發現了小姑娘對光明的渴望,以及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是觀“形”而思“神”的結果。
2.觀物而思理
“物”是可感可觀的,“理”只有靠思考才能獲得。蘇東坡觀石鐘山之景而得“事不目見耳聞”則不可“臆斷其有無”之理;王安石觀褒禪山之景而得做事必“盡吾志”,為學必“深思而慎取”之理;茅盾的《風景談》,從塞外沙漠、黃土高原發現了六幅生動的畫面,并能由物及理,指出“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正是這種“理”,成為文章的靈魂,增強了文章的認識價值。
三、表達真情實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環節
葉圣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遺憾的是,中學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實感,動不動就回到古代,把古人“請”出來,屈原、司馬遷、項羽、劉邦……幾個老面孔常常在作文中嚴重“撞車”。不少學生寫作文喜歡用手電筒“照”古人,寫現實的微乎其微,寫自己的風毛麟角。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抒發真情實感呢?
1.以真教人,引導學生學做真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寫過一副對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思想的時期,他們既善于模仿,又會對外界事物作出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真誠的環境能陶冶出學生高尚的情操,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而虛假的氛圍會影響學生正確的認知。社會是一個萬花筒,虛假和偽善常常沖擊我們的生活,浮云往往會遮掩我們的雙眼。教育如果誤入歧途,必將對學生的身心造成極大的損害。作為一名老師,絕不能只“傳道、授業、解惑”,而要在教學中突出一個“真”字,即“真情、真誠、真摯、真實、真性”,老師要與學生真誠相對,真心交流,平等對話。
2.以真說事,引導學生抓住細節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古人作文的優秀傳統。大凡優秀作文,我們幾乎能聽到作者怦然的心跳,感受到作者與現實生活的息息相通,感受到作者對典型細節的準確把握。不少經典作品的魅力永存,被人時時吟詠,就是因為那些能打動讀者內心世界的動人的細節:《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死前,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讓他親吻基督的圣像時,“他卻作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這一細節就活畫出了這個守財奴貪婪成性、至死不變的丑惡形象。
3.以真儲備,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平常我會聽到學生的嘆息:我的生活很平常,極乏味,沒東西可寫。真的如此呢?當然不是!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了一雙慧跟,才能發現生活中有采擷不盡的素材。回視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經歷,總有一些人物、一些故事,讓你魂牽夢縈;展望我們的未來,總有一些夢想讓你憧憬;看看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人、一些事觸動著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所有這些,都值得用心去聆聽、體會、思考,用心去捕捉、挖掘、積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隨地地注意觀察和思考,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第一手材料進行儲備,厚積薄發,那么許許多多來自生活的真實而生動的點點滴滴,就會成為作文時源源不斷的活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真摯的情感,才會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神飛”。用那些曾打動過自己心靈的東西去震撼別人的心靈,這樣,筆下的文字就會搖曳生姿,珠璣畢露。
參考文獻:
[1]寫作與說話。
[2]中學語文論文。
[3]語文.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使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