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堂提問是誘導的重要手段。說得嚴重一點:所設“問題”的質量,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制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設計課堂提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的,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坎兒上。
多年來受傳統觀念的制約,設計的“提問”,都是教師問學生答,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我體會“課成標準”理念指導下的課堂設問,應該是“師生互動問答”。這樣既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增強提問的時效性。下面談談我的一點做法和體會。
一、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授《學對聯長知識》一課時。我這樣設置了幾個問題:首先請同學們背誦王安石的詩《元日》,然后大家說說本詩講的什么內容?有同學說:講了過新年放爆竹。有的說:新年貼春聯。我問:從哪兒看出來新年貼春聯?學生說:“總把新桃還舊符”。有的同學馬上說:不對。這里沒說春聯。有人說,新桃、舊符就是春聯。我問:為什么?沒有人說上來了。同學們一致說:請老師給我們講講吧。在學生有需要的情況下,我講了貼春聯的歷史發展。講中國第一副對聯的來歷。接著馬上有學生提議:老師講講有關貼春聯的趣事吧。于是,我又應邀講:朱元璋送對聯;王羲之過年貼對聯的故事;講紀曉嵐為鄉親寫對聯惹怒乾隆的故事;講1941年教師貼對聯諷刺當局的故事;等等。接著又有同學問:最長的對聯多少字?有一個字的對聯嗎?我一一做出答復。學生們非常興奮,看樣子自己就要是實踐一把了。于是我趕緊趁熱打鐵——講簡單的對聯的基本知識,并且順便介紹了一些名聯、絕對等等,學生情緒達到高潮,很多學生馬上對起絕對來了。借勢我鼓勵說:快過新年了,咱們每人寫一副對聯貼出來好不好?大家一致拍手贊成。新年到了,同學們掛起了自己寫的對聯,相互鑒賞,臉上掛著得意的喜氣。這一堂課上的問題,基本上是學生根據需要設置的,但是都是在教師的掌控中的。在不動聲色的“師生互動問答”中,順利而自然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提問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此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止一種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蓮”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系起來呢?談談你對“蓮,出淤泥而不染”和“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認識;又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后,可以問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由此可以看到: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以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義不容辭的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