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教師們而言,課堂的導人方式一定不能馬虎、一定得經過深思熟慮,因為一節課剛開始的幾分鐘,對一堂課的發展方向和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具體到高中思想政治課而言,由于這門課程在形成學生的理論觀點、政治態度、道德觀念等方面有導向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之現行教材中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枯燥、課堂導入方式單調,大多為復習舊課后建立新舊知識聯系,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廣大思想政治教師就更應該在鉆研教育規律、研究教學法上狠下工夫。筆者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戰線上的一名中年教師,下面就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導人方式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導入的情趣性
前蘇聯教育家維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并能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筆者在某雜志上了解到一位政治教師在課堂上總讓學生“大笑三聲,小笑不止”。這一切都足以說明思想政治課應該具有情趣性,這種特性會使教學收到滿意的效果。那么,情趣性的營造可以置于一堂課的開頭嗎?回答是肯定的。
在教學高二政治《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一課時,一位女教師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以唱歌的方式進入了課堂,歌聲在“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處戛然而止。之后她借用海水潮漲潮落的道理來說明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進而順利過渡到課堂教學。我們可以對該教學行為作出如下評價:教育者是從教育對象的已知信息出發,激發興趣、啟迪思維、構建聯系、探究新知。由于高二的學生對流行歌曲本來就感興趣,加之其中的歌詞與新課內容較為貼切,因而能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和認同,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新課導人。
二、導入的簡潔性
從時間上看,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是剛從課間休息轉八課堂教學的幾分鐘、是學生從行為及思維上準備新課學習的幾分鐘、也是教師參與到一個學習群體中去的前幾分鐘。因此,“導入新課”的基點是“導”。既然是“導”,在情境設置上就不能故意繞圈子、走彎路,造成課堂資源的浪費;既然是“導”,教師就不能滔滔不絕而不著邊際、就不能冗長啰嗦而離題萬里,讓學生在視聽和理解上都感到吃力。
三、導入的直觀性
現代教育學提出了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這既向廣大教師提出了挑戰,但同時也將更精良的“武器裝備”提供給了教育戰線上的戰斗者。在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教師在屏幕上向聽課者展示的東西要具有直觀性,要使媒體內容,含文字、圖片、動畫、影音文件等,一目了然。
具體到引入方式上,直觀性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傳承教學資源。
很多時候,還沒有上課,屏幕上就已經有內容了,筆者認為這些最先展示給聽課者的內容是課堂教學開始的前奏,從屬于課堂導入。因此,在處理上應明了、直觀。
四、導入的新穎性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所以,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套路,課堂導人也不能干篇一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就要樹立起創新意識,并將這種意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具體到課堂的引入方式上,就需要引入具有新穎性,只有“新”,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才能營造良性的師生互動。
在教學《我國的銀行》這一節內容時,教師邀請到一位在銀行工作的學生家長,并在上課伊始就向學生作了介紹,之后該教師便“退居二線”,這位銀行工作人員就開始了“教學”。這種課堂導入方式以及對整個課堂的構思打破了傳統思維下對教育者角色的局限,將社會勞動者請上講臺,相對于常規教學,這便是“奇招”,收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不愧為新課程精神的具體實踐。
五、導入的針對性
在散文的謀篇布局上,講究“形散神聚”。而在思想政治課的導人上,我們講求“形聚神亦聚”。也就是說,在導人新課時,教師的語言、行為、播放的課件內容(含文字、圖像、MPG文件),學生的回答、思考等各種教學資源,都應當圍繞能順利、自然、和諧地引入新課服務,一言以蔽之,在導人上應該具有針對性。
在上述《量變與質變》導人幻燈片之中有很多信息:框題、大樹、老子的名言等,這些信息都有一個中心——與量變和質變有關,圖片和文本內容還相互關聯圖片上呈現了一棵需要幾個才能合抱的大樹,與“合抱之木,生于毫來”相聯系。這樣,整個畫而就針對“量變和質變”組織材料,不同的材料也因共同的中心而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六、導入的時代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思想政治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就決定了它與時代最貼切,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具有時代性,而在課堂剛開始的幾分鐘,就應體現出鮮明的時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