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兒童正處在啟蒙階段,識的字很少,沒法查成語詞典,用什么方法幫助他們理解成語歌里的成語呢?時下,有的將成語意思抄在小黑板上,先引導學生理解,再記憶;有的引導學生齊讀齊背……我的做法是順應低年級兒童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遵循他們學習語言的規律,以具體而形象的刺激物作為理解成語意思的中介,其效果顯著。
一、聯系課文內容教成語
為了給兒童學習成語提供方便,成語歌的內容與課文內容有一些聯系。我們教學成語歌就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例如,成語歌:“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從容不迫/方寸不斷”。我們一看便知:成語歌與課文《司馬光》有聯系。這首成語歌就是對司馬光臨危不懼、從容應變的贊頌。幫助學生理解這幾個成語,只要聯系《司馬光》這課的故事情節說說就可以了。老師可以告訴學生: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情況危急,別的小朋友嚇壞了,司馬光卻不害怕,這就叫“臨危不懼”。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動,這叫“多謀善斷”。他不慌不忙,很能沉住氣,這叫“從容不迫”。
二、借助生活經驗教成語
啟發兒童回憶相關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語的好方法。如,成語歌:“驕陽似火/烈日炎炎/暑氣逼人/揮汗如雨”。這幾個成語都是描寫暑期天氣炎熱景象的。兒童剛開學不久,暑期的印象仍記憶猶新,教師便可啟發學生回憶暑假生活,相機出示成語,解說意思。
三、觀察相關事物教成語
將兒童帶進現場,一邊觀察,一邊講解,讓成語與該成語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兒童的頭腦中掛起鉤來。如,成語歌“百花盛開/爭奇斗妍/五彩繽紛/色香俱全”便可如此進行教學。我們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將學生帶到學校的花壇旁,指導他們仔細觀察,并讓他們說說:花壇里都有哪些花開啦?花的顏色有幾種?哪些花有香氣?是濃郁的香氣,還是淡淡的香氣?……教師相機出示成語,讓學生體會成語所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將學習的成語與說話結合起來。在兒童觀察的基礎上,讓他們說說春天的花壇,并鼓勵他們盡量用上這幾個成語。
四、借助語言環境教成語
有些成語,幾個成語意思連貫,很像一首四言小詩。如,成語歌:“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水送山迎/賞心悅目”。先講旅途的辛勞。徒步爬山,趟水過河,冒著寒風,喝著露水,的確夠辛苦的。然而有苦也有樂,當你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時,便會感到綠水在歡送你,青山在歡迎你,這真是“人在畫中游,山水也有情”。你看,這不是一首記游的小詩嗎?
教學這些成語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釋四條成語,而是要把它當成一首小詩來教。要讓學生一邊讀成語,一邊借助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力求進入成語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去。讀的時候,也不要覺得是干巴巴地念四個成語,而是要把它當成一首小詩來讀,要一邊誦讀一邊在頭腦里“過電影”,力求讀出感情來,讀出韻味來,有一種美的感受。這么一來,兒童憑借語言環境,就能意會到這四個成語的意思。“熟記成語”,就是要在“熟記”上下工夫。我們將一組有內在聯系的成語編成成語歌,就是為了便于兒童記憶。教成語歌的重頭戲是“讀”是“背”,每一首成語歌都要讓兒童熟讀成誦,爛熟于心。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牢固的積累。至于理解,低年級學生會隨著年齡的增大、年級的提高,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