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學教學中,以“導學案”作為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恰當運用“導學學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化學導學案;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
化學導學案是化學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方案,它強調的是學生的學,教師的導,引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其側重點在于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習得能力。
1.導學案作用
1.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學案中的“課前準備”“情景引人”“問題或實驗探究”等欄目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興趣。例如九年級下冊《蛋白質和維生素》,課前布置每組學生(六人一組)自帶幾種生活中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品。要完成此任務學生必須去看書或查資料,而不是傳統地將答案告訴學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課堂上讓每小組派一成員自我介紹并展示本小組所帶的食物,又可將此設計為本節課“情景引人”,巧妙地進入本節的學習,給學生展示空間,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學科,為適應“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的高效課堂,對于課堂上簡單的學生實驗可改為家庭小實驗。
1.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使用導學案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導學案設計中學法線貫穿始終,導學案中“知識準備”是指導學生按提綱做好課前自讀、自解、自悟,自找重點、難點、疑點。自帶問題上課,這是讓學生有備而來,減少了學習的被動與盲目性,同時教給了學生自學的方法。“交流討論”“自我展示”是課堂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通過個體發言、同桌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論等多種討論方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不斷產生智慧的碰撞,促使學生不斷調整學習策略,優化知識結構,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問題探究”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一系列有坡度有臺階的問題,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尋求對問題的解答,從而深入到科學知識的發現過程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激勵,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反思小結”也是由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本節課重點內容、規律和解題思路、技巧,形成知識網絡,從體系的高度上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2.導學案的編寫
2.1學習日標
學習目標應是為了發展某些能力而設的學生必須學會的目.標。設置的教學目標要有梯度,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按學生能力發展的不同層次可將學習日標分為基礎目標、一般能力目標和創新目標,導學案的開始要列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
2.2基礎自學
在設計導學案時要編寫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也就是要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現有基礎’情況,認真研究教材,分析出哪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知道這些內容在教材的出處(某頁某段)和學習這些內容需要的時間,將它們以教材內容習題化的形式,編寫在導學案上,并提出學習要求,如閱讀教材某頁某段、學習多長時間、填寫完畢后是否需要進行記憶等。
2.3思考與探究
導學案的編寫應當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學生只有不斷質疑、不斷解決問題,積極性才能真正調動起來。在每個學案中,都要引出問題。一類是以問題形式激活對相關舊知識的回憶。比如在學習溶質的質量分數,就應回憶有關質量分數的知識。這樣讓學生知道已學過的哪些舊知與新知有關,為獲得新知做好準備。另一類是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留有創造性學習的空間。
2.4跟蹤訓練
在編寫導學案時,跟蹤訓練的習題要慎重選擇,特別注意題目的長度、難度和針對性,不要過大的選擇習題,題目數量以1-2個為宜,要適當控制一節課的課堂練習中選擇題的比例。
2.5自我整理或當堂檢測
安排學生自我整理還是當堂檢測,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備課前仔細思考和安排。如果課堂上涉及的跟蹤練習題數量已經較多,或者學習涉及的規律、方法總結歸納較多的課,要給學生提出整理要求、留出整理空白,安排學生自我整理和歸納,總結知識框架和轉化關系等,以利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如果課堂學習內容相對簡單,思維容量相對較小,而需要強化和記憶的知識較多時,可以設計4-5個檢測題,進行當堂檢測。當堂檢測題要控制數量和難度,做到“少而精”,且應該是多數學生能夠在3-5分鐘時間內完成的。
參考文獻:
[1]周業宏,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學。2009(11)。
[2]房紅,以學案為載體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