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我校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提出了“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反饋、點撥提升、當堂檢測”。如同春雨滋潤,“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浸潤著我校每一位教師的心田?!白灾鲗W習、合作交流、展示反饋、點撥提升、當堂檢測”這五個環節很好地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同時,課堂結構的變化也帶來了課堂教學的高效。這種雙贏使我校教學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我校提出的家庭作業不再是機械的抄寫,而是改成預習作業,這就需要老師備好課,設計出體現重難點、適時適度的作業。就說我所教的科學課吧,預習不可能完全在家里完成,語文、數學的預習已經占用了孩子們的大部分時間,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我們嘗試著在課堂前七、八分鐘,讓學生以三人小組合作自學,把文字讀通、讀懂。由于是三年級,我把不認識的字在黑板上注音,保證每一個孩子都明白意思。然后派代表匯報本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點,其中哪些自己看懂了,哪些仍不懂,哪些需通過實驗探討。
說起做實驗,我們盡量讓學生參與,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我還清楚地記得學習《神奇的水》一課時,做“一枚一元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的實驗。我課前安排三人小組一人帶硬幣,一人帶水杯,一人帶抹布(保持桌面干凈)。開始做實驗時,我先讓孩子們預測能容納多少滴,“三滴!五滴!”有個同學狠狠心說:“撐死十滴!”我給每一小組發一個滴管,先讓孩子們試試怎樣滴一滴水,然后正式開始實驗。每組一人小心翼翼地滴,其他兩位認真觀察,嘴里在數著:“一滴、二滴……”水面在悄悄地變化,像小饅頭似的慢慢地鼓了起來!‘‘三十滴、三十一滴、三十二滴……”奇怪的是水面還能容納!孩子們在驚奇中更小心了,都想一探這神奇的水究竟有多大的本領。終于在接近四十滴時水面破了,孩子們又換人實驗。說實話,教室里雖沒有平時安靜,但這種鬧不是亂,是有序有價值的。孩子們了解了水的表面張力竟如此神奇!我不失時機地點撥提升,效果很好。
科學課就是要激發孩子們探求的欲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觀察及動手能力和協作精神。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他們學到的將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多的是對自然、對社會的關注和研究。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在“教是為了不教”“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指引下,我的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們敢于表達,爭著發言、自主學習的多、被動接受的少,思維更加開闊,能力得以提高,以前是不到下課時間就想下課,現在是下了課仍不想下課,孩子們不但學得快樂,而且學得主動有效。
所以,我們學校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正是站在教育發展的高度,不只關注孩子的現在,更是未來,這不正是當今教育改革所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