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承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仍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它不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不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積極性的培養。從新課標的理念出發,闡述了在新一輪課改理論下,轉變對教學方武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自主;合作;興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強調接受學習、死機硬背的現狀;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創造的學習”,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它意味著,在新課程下教師要轉變“課程即教材和學科”的傳統觀念,把教學視作師生共同創造和開發的過程,視作教與學個性共同成長和完善的過程。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基本理念:堅持以人文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求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實行有效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又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價值觀和目標觀。新課程的三大目標意味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再是判斷教學方式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不在于教師教的如何而在于學生學的如何。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這樣不僅使學生失去了親自參加實踐的機會,也影響了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落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促使學生在這三大目標領域內全面、充分的發展。
二、基本核心:師生轉變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合作活動,而新課程下要想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就必須轉變師生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就是說,新課程下的教師要當好“導演”,學生要當好“演員”,從而實現角色從決策者、操縱者向引導、合作者的轉變,從創造者和激勵者的角色管理課堂,以平等的身份進入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合作者,引導學生掌握真正的學習方法。
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角,學生扮演的是演員,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接受教師的正面影響,認真反省與思考學習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促進自我的構建發展。
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提前自己搜集歷史資料,自編自演有趣的歷史故事,描述一個本市著名的古跡文明,增強自身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自編自演歷史課本劇,從查找資料到創作劇本、從設計角色到選出演員、從場景布置到配詩配樂等環節都由學生完成;也可以讓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如《我看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促使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查找相關圖文音像資料,通過探究、合作、調查、實踐等方式來綜合分析,自己總結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從而鍛煉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觀察、分析、判斷問題和評價人物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動手實踐創新能力。
三、基本措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自主學習的表現,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心理動因,學生對某門功課有興趣,意味著他對該課程的知識內容具有主動探究的傾向,并積極地進行體驗。所謂“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興趣與學習效果幾乎成正比。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動因進行培養。滿足學生內在的基本要求,從感情上接近這門課程,將學習動因轉變為自我學習,讓學生成為教育的真正動力。
如在歷史教學中可結合實際,創設導人情境。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始歷史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愛好,用充滿情感的語言或生動的影音畫面、動聽的歌曲創設情境,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欲望,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人體會感悟教材,讓學生感到歷史就在身邊;歷史與現實是密切聯系的,結合當今的主題和教材內容設計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共鳴。在講《第二次:[業革命》時,這一內容富有時代性,貼近現實生活,教師可提供一個自主合作的平臺,通過模擬招標、虛擬博覽、課堂辯論等形式,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體驗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培養發現、比較、評價等歷史問題能力。
在自主合作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從“權威一服從”關系向“指導一參與”方式轉變,這樣才能使課堂學習和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展示自我,培養主體意識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人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