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而作為科學學習中心環節的科學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這幾個過程。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實驗探究時氣氛很好,但一旦進行表達交流時往往成了部分學生甚至是個別學生交流的天地,更多的學生是保持沉默的。而且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他們表達交流積極性也進入了“冰川期”,這種現象引起了我對如何促進高年級學生有效交流的思考。針對現象我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多種方式的嘗試與探討,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促進高年級學生有效交流。
一、把握好切入點,使學生想交流
學生的交流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和現有認識基礎上的,而不同階段的學生認知基礎各不相同。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了兩三年的科學后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識積累與知識建構,準確把握好學生交流的切入點決定著交流活動是否能有效地開展。
1.尋找“共同話題”
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交流基礎與交流能力,他們的交流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交流中擁有共同話題,產生共鳴。如我在教學《做酸奶》一課時,因為在課前我已布置學生回去嘗試做酸奶,所以我第一次與學生交流時就問學生:“你們的酸奶做的怎么樣?”在交流時做了酸奶的學生回答多為“比較酸”“比較甜”等一些簡單的話語,而沒做酸奶的則是三緘其口。但在第二次與學生交流時,我先讓學生品嘗了我做的酸奶,讓他們與自己做的酸奶味道比照后發表一些評價,同時我還介紹了自己做酸奶的具體做法,這樣一來與學生就做酸奶產生了共同的話題,即使是沒做酸奶也能從我們交流的過程中聽出些端倪,忍不住地“插嘴”。
2.給予必要的“刺激”
好奇心是孩子與生俱有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好奇心不再表現得那么直白,體現出了一些含蓄性。把握住學生的好奇點,給予必要的“刺激”來引發學生內心的“矛盾”,從而激起學生交流的欲望,達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如在教學《導體和絕緣體》時,我嘗試了用驗電球來“刺激”學生進行導入。先讓學生猜測一個人接觸兩個接點會怎樣?兩個人呢?全班人呢?接著讓學生逐個地見證了人體接入電路中驗電球時亮時滅。他們經歷了由擔心害怕→意外→興奮的過程,他們除了很快發現了人體是導體外,還認識到電路中燈不亮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就為他們接下來檢驗身邊哪些物體是導體與絕緣體,為什么有些預測與實際不符提供了判斷的經驗,他們的交流就更有依據可行了。
二、尊重為先,使學生敢交流
1.尊重學生的人格
高年級學生心智日漸成熟,要求被尊重、重視的意識增強,我們不妨順著學生的心理要求向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學習,多與學生“商量、商量”。
2.尊重學生的想法
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關鍵時刻,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既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對人對事都極為敏感,又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調節和寬慰的能力,因此他們的性格發展處于一種非常矛盾、變化無常和嚴重失衡的狀態之中。在一次與學生的課外談話中,我了解到即使教師以“朋友”身份與學生相處再好,如果不懂得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真情實感,依然是跨不過與學生之間的鴻溝的。
三、支持求異,使學生樂交流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得很快,但自制力顯著下降。在這個階段,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獨立意識日趨強烈,特別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討厭成人把他們仍當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求知欲雖旺,但不持久,且易轉移興趣;他們對周圍事物常持批判態度,但其批判的行為常常又是盲目的。正因為具有這樣的心理特點,他們在學習中表現的想法或行為常常與眾不同,所以支持他們“求異”可以促進他們樂于交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四、多種方式,使學生善交流
高年級學生情感不再淺顯、外露,不會像低年級學生那樣走到老師面前有話直說,但并不表示他們沒有交流及宣泄的需要。所以提供多樣、合適的交流方式供學生自由選擇,才能促進他們深入的交流,善于交流。
1.語言交流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用語言交流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體會,在交流中學會正確地與他人溝通,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分享,獲得正確的認識,從而促進自己思維能力的提高。這種交流方式比較適合于外向型的學生,他們善于言談,交流的效果會很明顯。
2.文字交流
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但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比較突出,可以讓他們通過文字的形式(書信、觀察日記、科學小論文等)將交流的內容呈現出來。
3.圖片交流
高年級學生的繪畫能力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想象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對于一些問題或現象用語言和文字都難以表達清楚時,可以建議他們用簡筆畫的形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豐富他們的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網絡交流
時代發展了,網絡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資料、圖片等堪比百科全書,方便、快捷,也不比其他的交流手段遜色。在學生的學習空間里不可能忽視它的存在。但是他們求知欲高、好奇心強,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在采用這種方式交流時應該要為學生明確交流的主題,圍繞主題進行有效的交流。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白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