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國意識能否深入學生的心靈,取決于學生對這個國家的認知,取決于學生對國家與自己的關系的認識。學生對國家這個概念的認知,是從家庭到社會,進而才延伸到國家。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就是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關注與參與。公民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法規限定的范圍行使自己的權利并完成相應的義務。歷史教育為什么是公民意識教育的最佳載體,歷史學科的思考與研究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公民資格深刻產生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育;公民意識;愛國意識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歷史教育的最主要內容是什么?是愛國主義教育。但愛國這個意識能否深入學生的心靈,則取決于學生對這個國家的認知,取決于學生對國家與自己的關系的認識。學生對國家這個概念的認知,是從家庭到社會,進而才延伸到國家。很難想象一個不愛自己家庭的人會對他所處的社會有什么感情。一個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沒有感情的人,也很難將自己的關愛之情推及整個國家。當日本的軍隊侵入河南時,河南人民不僅不幫當地國民黨軍打擊日本人,反而是幫日本軍打擊國民黨軍隊。當時河南有民謠:河南四害,水、旱、蝗、湯。湯是什么?國民黨軍湯恩伯的部隊,在駐扎河南期間,擾民無數,當地農民無不深惡痛絕。愛護自己的父母長輩是人之常情,是人的一種基礎情感。俗話說血濃于水,骨肉之情堅不可摧!但這種感情不能直接轉移到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因為人在幼年期,對外界是好奇與恐懼并存的,人會因對外界的恐懼而產生抵觸情緒和逃避行動。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是要通過對親人、鄰居、鄉民等的觀察而逐步產生。幼兒會因親人對他的無私關愛而產生親密感。這種親密感,一旦建立,就很難破壞,很多親情的形成都和血緣關系有聯系。
一、公民概念并非完全是舶來品
臣民對國家愚忠的觀念并非從來就有。諸侯不完全受制于天子,個人可以拋棄國家,古代中國人從來也沒有把自己放在完全從屬于所謂“國”的地位。
由于近來西方思想的影響,普世價值等意識開始在中國國內傳播。因為宣揚這些泊來思想的原因,有人將公民、公民社會等概念視為完全的輸入概念。這種認識不完全正確:公民等概念在中國古代就有萌芽的基礎,只是受了西方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才清楚地認識到而已。它們既不是產生自古代中國,也不是來自西方國家,是歷史的發展必然結果。
按照現行說法,中國的夏、商、周三朝屬于奴隸社會,自秦始中國便進入了封建社會,至清封建社會終結。對前三朝代,屬于典型的奴隸制度,奴隸主擁有對奴隸的生殺大權。這也只是一種松散的奴隸制度。西周時期,居于都城的平民稱為國人,城外的屬于在野之人,屬于諸侯土地的人則是奴隸,也有不屬于指定奴隸主的農民。那時奴隸因為對奴隸主的不滿也還是能產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