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以穿透力和沖擊力引領著語文教學一步步走出應試教育的樊籠。但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改的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極端化傾向。
一、過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
肯定語文的人文性符合語文課程的實際,語文本身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為課程主要資源的教科書也以文選方式呈現,選文從不同側面,運用不同方式反映人類生活,內容豐富多彩,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典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其語言表達的藝術,還要領悟其中蘊涵的人文美,接受精神的洗禮和熏陶,打下“精神的底子”。
在前幾年的那場“大討論”中,“工具論”成了人口誅筆伐的對象,似乎“工具論”成了煩瑣分解、題海戰術的代名詞;語文教學效率低,廣大師生苦不堪言,不知何去何從。“語文”極寬泛,語文的工具性是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等運用語言工具能力。人文性的提出是對語文教學的完善,而不是對工具性的否定。可語文課改在實踐中卻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怪圈:過分夸大語文課改的人文性,隨意弱化和否定語文的工具性。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人文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主體,以救治當前陷入困境的語文教學不切實際。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即語文的工具性),實現其他教育功能是滲透。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性質。語文教學必須致力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學習為內容服務的語言,使學生同時獲得較強的言語能力和深刻的人文熏陶。正如劉國正先生所指出的:工具性發揮出來就是人文性。
二、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也就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堅持“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覺、自動、自學,這都無可非議。但教學過程并不等于學習過程,語文教學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合作進行的雙邊活動,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教師主導作用也不能忽視。
“教師主宰課堂將徹底改變”這是形而上學的產物,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盲目反對教師的講授,忽視教師主導作用,是錯誤的傾向。教學中必須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支持教師開展“講”的研究,使“講”這種常規教學手段在新課程的實施中煥發出時代的光彩,表現出創新的活力。
三、過分重視使用多媒體,輕視并丟棄板書演示
許多教師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精心制作課件,界面令人目不暇接,也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注意力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忽視教師講解和應掌握的知識。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畫面上,還有空與文本對話嗎?還有誘發思維的動力嗎?更何況,用視覺形象代替文本閱讀,本身就少了語文味。文本在不經意間就成了一幅幅畫,語文教學便發生了質的變化。
板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根據教學要求,用精要而醒目文字或圖形,提綱挈領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概括化、系統化、圖表化的形式。板書與教學過程(即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步進行,伴隨著學生與文本逐步對話,教師將預先設計或因靈感而瞬息閃現的文字逐步書寫在黑板上,步步為營,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記憶;黑板上優美規范文字,又給學生美的享受和模仿的楷模。為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為語文教學更有效,有必要返璞歸真,重視板書。以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為目標,多媒體有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功能。
四、過分熱鬧的氣氛,削弱了語文課自身的特點
我們的語文課堂太靜,在語文課上,討論還完全有必要。語文課較之其他課最大的優勢就是情與美,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讓學生透過靈動的文字去感受作家心靈的舒張、個性的飛揚。語文課改,應怎么改?萬變不離其宗,即語文特點不能弱化,還要突出。只有突出語文特點,濃化語文味道的教改才是符合語文規律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人文精神只通過討論才能培養,課堂上只有動態生成才能成功,生成越多就越好,語文課是“玩”“鬧”“爭”的觀念和做法,萬萬要不得。返璞歸真、鉛華洗盡之后,語文課才會顯現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本色。
因此,語文課改不能走向極端,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與時俱進。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