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60%的學生“最不喜歡”政治課。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因此,要想提高學習政治課的效率和效果,要求教師積極改進政治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這是政治課教學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課作為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它對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然而,一項調查卻顯示,有高達60%的學生“最不喜歡”政治課,政治課教學的現狀非常嚴峻。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上政治課的興趣。
托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想提高學習政治課的效率和效果,就要求政治課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實現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在實現政治課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下面,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就老師該如何在政治課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實行情感教育,讓師生之間在課堂內外均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有很大的影響,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改進師生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當然,教師儀表端莊、親切和藹、教學語言生動、條理清楚,講清本節課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實行情感教育,在課堂內外均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政治課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所有學科教學成功的關鍵。教育是一門溝通情感的藝術,它是最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的,學生對政治課興趣和積極性的高低,常常受他們與老師是否有感情這一因素的影響,所謂“愛屋及烏”,不論什么課程,如果學生對老師有著良好的感情,就會就對老師講的課感興趣。如果學生一犯錯老師就嚴加批評,這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更不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對于包括政治課在內的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既是一種認知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活動,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言行必須富有感情色彩,進而感染學生,使師生之間發生“情感共振”。因此,作為老師,不僅要有令學生敬佩的人格魅力外,在教學中,還要以一顆火熱的心愛護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要有寬廣的心胸,即使學生做得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也要多給學生肯定和鼓勵,少一些批評和說教,不要只盯著學生的錯誤看;要經常走到他們的中間,與他們做朋友,和他們談心,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多給他們關愛,多找出其閃光點并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廣泛運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創設新奇的教學情境,盡可能地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一大要求。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以引起學生的積極心態和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刺激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人們的認識能力是否能快速提高,與社會給他們提供的外在條件密切相關,同樣地,學生在課堂上的認識能力能否有長足的進步,也取決于我們能否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輔助條件。我們以前傳統的教學多是照本宣科和填鴨式的教學,老師只管講講寫寫,學生只管聽聽記記,對知識理解和認識很多都是抽象和模糊的,而現代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則彌補了這一不足。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學媒介不斷被運用于教學中,促進了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產生,電影、電視、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彌補了過去只能依靠黑板、粉筆這些單一教具進行教學的不足。政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教學服務,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把動畫、圖像、立體聲融合起來,做到“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地把學生帶入一種心曠神怡的境界,讓他們在賞心悅目的欣賞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把理論知識巧妙地轉化為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的感性認知,這樣既可以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可以引導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在輕松有趣中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他們搭建展現自我的舞臺和空間
政治課不是坐而論道,一味大談空洞的理論和道理,而應該是將理論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學習成績,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政治課貼近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搭建展現自我的舞臺和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敢于發表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見解,否則政治課教學將喪失生機與活力,也難以得到學生的喜愛。例如,為了使枯燥的政治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老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發展特點,要用形象生動的教學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收集生活中的政治故事,收集媒體中的相關政治新聞,然后用講故事、說新聞的形式來學習政治知識。同時老師要把學生收集來的政治故事和新聞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把這些內容與教材中的政治知識結合起來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政治與國家、社會、個人息息相關,它不僅能影響家庭、社會、國家的發展,更能影響個人的發展。
總之,政治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我們政治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在遵循認知規律的前提下,輔之恰當的創新方法來調動學生上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啟迪學生智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2]吳松年.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品課程建設與教學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黃磊,(1976.8-),男,貴州省貴陽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中級講師,研究方向:政治。
(作者單位 貴陽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