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在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的教學模式上,教師自身素質應具有創新教育意識和創新引導能力,才能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下是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的一些體會。
一、培養興趣,激發創新思維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如果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之想發現、想創造,產生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上課伊始,我首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用3、4、5三個數能不能擺出一個被3整除的三位數?”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實踐,發現這3個數字無論怎樣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數都能被3整除,由此產生疑問:怎樣的數能被3整除呢?這時教師向學生“挑戰性”地宣布:“你們隨便出一個數,老師都能馬上判斷出能不能被3整除,你們相信嗎?”于是,學生爭先恐后地出題考教師,不管學生報什么數,教師都能對答如流,學生非常驚奇,探索其中奧妙的欲望油然而生。通過這一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鼓勵質疑,誘導創新思維
小學生學習數學多滿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培養并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方面。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就意味著思維有方向、有目標,是主動探索知識的體現。
例如,在教《圓錐體積》時,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后,積極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空出一些時間給學生提出疑問: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一定是圓柱的■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一定是圓錐的3倍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比圓錐多幾倍?等底等高的圓錐比圓柱少幾分之幾?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呢?這種不唯書、不唯師、敢于質疑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三、動手動腦,引發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通過動手擺一擺、弄一弄、拼一拼等嘗試,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和有所創新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態度和努力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后,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在操作中,情緒高漲,積極參與,通過剪拼、割補、旋轉、平移,得出結論:梯形可以轉化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最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整個推導過程不僅使學生當了一次“小發明創造者”,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小養成了不拘泥于現成結論、善于變化、敢于創新的好習慣。
四、自主探究,引導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培養具有創新素質人才的高度,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在探索中學會發現、學會創新、學會發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產生探究新知的興趣、積極主動追求人類的最高財富——知識。
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時,我創設了一個引導學生發現規律、自主探索新知的情境。首先通過計算機的動態演示,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從而在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的同時出示思考題:觀察上面四道等式,等號左邊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規律?等號右邊又有什么共同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等號左右兩邊的規律連接起來說一說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四人的小組合作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中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這樣,學生得到的不僅是乘法分配律概念,還有知識形成的過程。
五、求異激趣,培養創新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敢于想別人沒想到的方法,要鼓勵學生有非常規的超乎尋常的思維和見解。
例如:在教《連乘應用題》時,出示題目“一個商店運進5箱熱水瓶,每箱12個,每個熱水瓶11元,一共可以賣多少元?”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有兩種方法:方法一:11×12×5,先算每箱賣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賣多少元。方法二:11×(12×5),先算5箱共有多少個水瓶,再算一共可以賣多少元。其中有一個學生卻提出還有一種算法:11×5×12,有的同學說這種解法雖然結果正確,但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確。到底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呢?這時,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應耐心地鼓勵這位學生大膽地道出這種解題思路?!斑@個算式意義是什么?”“為什么可以這樣列式?”教師這樣提問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原來這位同學用了“假設”法,假設從每箱中拿出1個熱水瓶,共5個,可賣11×5=55(元),像這樣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賣55×12=660(元),因此,列出綜合算式是:11×5×12=660(元)。他講完后,大家茅塞頓開,這種解法完全是正確的,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此激勵求異,大大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潛心啟迪和培養。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一定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ㄗ髡邌挝?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羅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