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學習情感是學生對學習環境是否滿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種積極態度的體驗.健康的學習情感對于學生的認知活動將產生增效的作用。 《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書中說:“一個創新活動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據20%~30%,情商占據70%~80%。”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構造和發展學生情感基礎,完善學生的心理品質,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教學過程既是師生信息傳遞、交流的雙向過程,也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雙向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情感起主導作用,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互動,引發師生間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愛”誘情,以愛傳情
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苯處煹膼勰艽偈箤W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到溫暖,受到鼓舞。在教學中,老師要把愛灑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對于學困生,老師更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一種相互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用愛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設“境”孕情,以情激情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體積的認識》一課時,由于體積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特別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更是難以理解。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占”“空間”“大小”的含義,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做了一個實驗,把正方體石頭放入裝有水的透明玻璃杯里,觀察水面的變化,并提出:“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使學生明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還可以讓學生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觀察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說明石塊大小不同,它們所占的空間就不同。
三、以“美”陶情,以美悟情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曾說過:“數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還具有至高無上的美。”數學中的數、形、定律、法則等,都蘊藏著抽象的美、對稱的美、序列的美、規律的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美,充分地體現美,并引導學生去主動欣賞美,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進一步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例如,在五年級的《平移和旋轉》的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欣賞圖案的對稱之美、操作之美、和諧之美。再如在教學四年級的《三角形的認識》中,教學等腰三角形及各部分名稱時,可以先請學生自學,讓學生細心體會書中概念的言簡意賅,數學語言的整齊精練,再請他們復述。這樣,既抓住了教學的重點、關鍵,又使他們受到數學語言美的熏陶,以達到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從而陶冶學生學習的情感。
四、以“導”怡情,主動探究
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老師的教學是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體驗探索中知識時的神秘與新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我們就需要考慮學生是如何獲得乘法分配律的,他們是否真正經歷了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得到的僅僅是知識還是在過程中生成了方法?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1)獨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7+54×4中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a+b)×c,你能寫成另外的形式嗎?(3)小組合作探究,(250+12)×40;96×19+4×19,哪個算式容易計算?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究,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能力。
古希臘的普羅塔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的活動過程,既有知識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搭建師生間情感的紐帶,以情感為鑰匙,去開啟學生學習的心扉,用“愛與美”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適時加以引導,必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ㄗ髡邌挝?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