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確實,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倡導學生張揚個性,表達觀點,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在大家一致的口碑聲中,在身體力行之下,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教師對學生的標新立異贊不絕口,對所有的回答都點頭稱是,甚至不遺余力地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時一定要有獨特體驗,你說,他說,我也說,雖然課堂上呈現(xiàn)出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但實際上教師已步入“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只著重“張開”,不注意“收攏”
案例1:一位教師在上《船長》一課時,要學生討論并說出船長哈而威為什么和“諾曼底”號艦船一起沉入大海?
學生1:因為哈爾威駕駛“諾曼底”號出了事,他認為自己要對這次事故負責,因此選擇與船同歸于盡。
學生2:因為當時時間非常短暫,只有20分鐘,而且船長還要指揮其他人逃生,時間太短船長逃不了生。
學生3:這是一篇小說,小說是可以虛構(gòu)的,不一定有哈而威船長這個人,即使有作者也可以虛構(gòu)船長與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情節(jié)。
學生4:我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上面的船長也選擇與船同歸于盡,因為泰坦尼克號是他的全部心血。哈而威船長的情況可能跟那個船長的情況差不多。
學生5:哈爾威船長把“諾曼底”號看成了自己的兒女。既然兒女不在世了,自己活著也沒什么意義了,所以選擇死亡。
老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每個人的看法都很有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就這樣去感受、去體驗……
評析:以上閱讀對話,學生的發(fā)言不能不說精彩,體驗不能不說很獨特。老師覺得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問題理由很充足,哈爾威船長為什么和“諾曼底”號艦船一起沉入大海,課文中本來就沒有確切的答案,我為什么非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解釋呢?那么,學生的回答是值得推敲的,難道真的沒有更為合理的結(jié)論嗎?回答是否定的,哈爾威船長與船一起沉入大海是因為沒能及時逃生。理由有三:(1)當時時間緊迫,他還要指揮別人逃生;(2)當時救生的小艇很少。文章第28小節(jié)中有這樣一句“人們盡力加快速度劃著小艇在‘諾曼底’號與‘瑪麗’號之間來回穿梭”,說明艇小艇少,一次只能救少量的人,必須要來回穿梭行駛;(3)最后一小節(jié)有“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利”一句,“又”字說明船長面臨危險,救人不止一次,在死亡面前他沒有選擇,沒有道理這次選擇。這位教師顯然沒有注意到文本中透露的信息,在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法后,并沒有對此“收攏”便匆匆結(jié)束了,因而沒能很好地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毋庸置疑,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應是多元的,但不能認定學生獨特的體驗與理解都是正確的合理的,例如學生5表達的就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有些文本,學生可以存在不同體驗,但也有些文本學生存在共性的感受;有共性的,就需要老師進行歸并,因為求同存異是閱讀對話的本質(zhì)。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存異”發(fā)展發(fā)散思維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求同”過程中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把“發(fā)展思維”落到實處。
誤區(qū)二:只著重“表揚”,不注意“評判”
案例2.《我也是普通一兵》贊揚了劉少奇同志為人民甘愿犧牲自己的崇高品質(zhì)。當課文學完后,老師要求談一談自己的獨特體驗。
學生1: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少奇同志工作忙碌,夜以繼日,便他可能會因為救民船而耽誤了國家大事,我覺得他這樣做決定前不慎重。
老師:你能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你的想法有新意。
學生2:當時劉少奇所坐的船上人員應該比民船上的要多,物品比民船上的貴重,而劉少奇同志當時坐的船自身難保,再冒險去救民船,萬一有什么閃失,這不是得不償失嗎?
老師:你的問題很有創(chuàng)意,劉少奇同志當時的確應該衡量一下,太冒失了。
評析:上述師生的體驗對話成了對劉少奇同志的批判大會了,很顯然,這與文章本身的價值取向相悖。
語文新課程背景下,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fā)散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思維的解放,也是語文的解放。但“離經(jīng)叛道”不等于游離語文課的目標,脫離語文課的自身規(guī)律和特點。對于語文課上種種大膽的體驗與感受,教師不能一概肯定。如果教師忽視文本價值取向,對學生的錯誤體驗不做評判、不加引導,甚至表揚,那么就會遷就學生、縱容學生,無法讓學生體驗和探究語文自身的語言美和文字美,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文道合一”的宗旨,也就談不上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
誤區(qū)三:只著重“指點”,不注意“辨析”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金蟬脫殼》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聽叔叔們介紹蟬脫殼時“神奇有趣”的感受,組織這樣的教學:課件出示兩句話:(1)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里鉆出來,偷偷地爬到樹干上,脫掉它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2)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里出來,爬到樹上脫殼。
老師:同學們,屏幕上的兩句話,你認為那句話更好?
學生1:老師,我覺得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因為第二句話比較簡潔,讓人一讀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老師:(詫異)真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嗎?
學生2:老師,我認為是第一句好,因為這句話比較生動,讓人讀起來感到有趣。
老師:(高興)是啊,第一句是擬人句,當然比第二句形象。
學生1很疑惑地坐下來……
評析:這位教師教學預設這兩句話的目的是想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第一句形象生動,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覺得蟬脫殼的“神奇有趣”。學生一般都會說第一句生動,當學生1說出“第二句比較簡潔”這樣的意外生成時,教師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感到詫異。為了不影響既定的教路,只得再請學生2說之后再作出指點,硬把學生拉回預定的軌道,這樣又可以按部就班,教師就如釋重負了。
如果就突破這課的教學重點而言,教師的做法無可厚議,但他恰恰忽視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1的體驗難道值得否定嗎?第二句從通俗的方面來談就是比第一句簡單明了,但從文學效果的角度審視,第一句比第二句更能傳神地表達作者對蟬的喜愛之情。教師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預設,沒能通過分析,讓學生1明白“其然”。至于第一句如何傳達作者的情感,教師還是沒有進行引導辨析,只是籠統(tǒng)地用“生動”“形象”來說明,其實也沒能讓學生2知道“其所以然”。假使能在學生這種獨特體驗出現(xiàn)后,順勢引導,抓住“鉆”“偷偷地”“脫”“換”“舊衣”與“新裝”等詞語,帶領學生去體會去感悟,一定會讓學生品味到文學語言的魅力。
反思:當前,很多教師雖然非常注意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能夠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暢談感悟,但是當學生真正發(fā)表獨特的體驗時,教師并沒有引起做夠的重視,要么在一定時間后收網(wǎng),把學生帶回預設的教學流程,要么任由學生說,對學生一味表揚以示尊重,甚至對孩子不適宜的言論聽之任之。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不禁要問,老師為什么會走進這些誤區(qū)?我以為有這樣幾種因素左右著老師:首先是教師的功利思想。在一些公開課或示范課上,教師認為一定要有這樣的教學安排,才能突出“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樣的課才是優(yōu)質(zhì)課。至于學生說對說錯,說多說少,顯然并不重要。其次是教師對課標精神的曲解。既然師生平等對話就應該尊重學生的體驗,不管學生說成啥樣,都要表揚鼓勵,不能批評,否則就會打擊孩子,抹殺孩子發(fā)言的積極性。再次教師對教材的鉆研不力,有的沒有細讀文本,有的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最后教師中仍遺有以“我”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當學生有了獨特體驗,教師不是主動抓住精彩的生成去引導,而是對此輕描淡寫或是置之不理,如果圍繞體驗展開下去,勢必影響自己的教學思路,使課堂陷入一片混亂。
綜上所述,我們要想走出“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誤區(qū),必須端正自己的教學觀念,摒棄一些功利的教學思想,領會課標,鉆研教材,細讀文本,在教學中審時度勢。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精彩的體驗充溢我們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全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教師教育,2006(2).
[3]江蘇教育研究,2006(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谷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