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而,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了閱讀者的個性化活動,比如“有通過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感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自己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等,這里強調的都是學生自己,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呢?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我想學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激起學生求知欲望的強大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善于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直觀形象的各種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句子來反復讀,感受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然后,讓學生說說在你腦海中,桂林山水的景色怎么樣?之后,讓學生聽教師配樂朗讀,閉眼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再用投影放映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目標導學,誘導學生主動學習——我要學
在學生預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誘導學生關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掌握學習規律,將外在的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中,邱少云被烈火燒時,作者沒有寫出邱少云的心理活動和被燒的痛苦感受。在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點,設問:“我們被沸水燙著了,是什么感覺?烈火包圍著全身燃燒,又會是什么感受呢?邱少云被烈火包圍時,內心會想些什么呢?”啟發學生展開聯想,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邱少云嚴守紀律、不怕犧牲的崇高品質。
三、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我會學
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探究問題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必須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創造充分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大膽質疑,標新立異。如在教學《海濱小城》時,我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1)讀一讀。我先讓各小組讀一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2)找一找。讓學生先了解一下課后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在課文中找出課后思考練習的相關答案。(3)說一說。自學完后,各小組成員在全班向同學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4)議一議。各小組把自學過程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在全班共同討論。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課堂總結,相信學生——我能行
課堂教學總結應以學生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為衡量學習效果的標準。通過學生反思學習活動,發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提高自我總結、自我反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能力。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描寫“春”的這一段時,學完后,我讓學生自己嘗試總結本段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這樣,學生掌握了本段的學習方法后,就可以根據學習這一段的方法去自學描寫“夏”“秋”“冬”部分。讓學生總結學習感受,既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讓學生在學中掌握學習方法,樹立信心。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從課堂教學中做起,真正把學生看成“發展中的人”,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搭設平臺,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
(作者單位 福建省邵武市故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