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都比較重視讓學生讀、思、議,也能夠花時間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讀,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卻很少讓學生在課上寫。老師都把上課的時間用在講解分析課文的字、詞、句,分析課文重難點上。課堂上要么老師講,要么學生讀、思、議,整節課顯得熱鬧非凡。誠然,語文的知識點多,字、詞、句、段、篇,樣樣都不能忽略,這就使每堂語文課都非常寶貴。有些閱讀課,學生偶爾動動手,也只是寫寫筆記,標標符號。這是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的重要原因。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想一想說一說好像都會,寫起來卻感覺吃力。這樣一來,造成成績測試中閱讀題普遍失分較多。
事實上,在閱讀教學中,應經常將寫的訓練貫穿在教學中,這樣,既可以強化語言運用,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提供實踐機會,又促進學生讀、寫、思的有機結合。其實,在閱讀課上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給學生寫。讓學生準備一個上語文課可以“隨便寫、隨便畫”的本子非常必要。那上閱讀課該寫些什么呢?
一、隨意性的“亂寫”
記生字時,讓他們把易錯的字寫寫,多少不限,一個、兩個都行;課文中有些不易講解的詞句,用簡筆畫畫一畫,如《林海》中秦嶺的險峻、大興安嶺的溫柔,講十句不如畫一幅圖。教師可提一個問題,讓學生用最簡短的句子寫出來,老師巡視檢查,可以避免有的學生上課時“人在曹營心在漢”。
二、概括
概括性的練習是語言表達訓練的重要形式。學了一篇課文,讓學生概括出它的主要內容,用簡短的句子把它寫出來,不僅是閱讀能力的體現,還能促進學生立意、構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學生練習概括需要老師教給方法。例如概括段意,寫人寫事的,可以用“誰干什么”;寫物的,可以用“誰怎么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從課題入手,也可以從重點段入手,有些記敘文可以從“六要素”入手,也可以從練習概括入手。
三、補充
出于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敘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要抓住這些簡略或空白外進行補充練習。
四、更改
通過將原文句段進行更改,使學生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獨到之處。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將“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讓學生自由更改,然后進行比較。學生更改后有“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得水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等句式,但通過比較后,學生們都認為還是原文的表達方式最好。
五、擴展
圍繞一個詞或一個句子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擴寫訓練,是讀寫結合的有效形式。如《漁夫的故事》中,可以讓學生圍繞故事的結尾展開想象:老太婆回到以前的苦日子后……讓學生寫一寫,達到以寫促讀的目的。
六、質疑
閱讀教學中,我們提倡課前預習要質疑,有些問題可以用問號表示,就可以直接標在書上;有些問題無法用問號標出的,就要列在練習本上;另外,結束一篇課文的學習后,學生可能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然而又無法用問號表達清楚的,就可以將問題列在本子上,通過老師講、同學討論、自己領悟、查資料等方式解決。這種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有疑而問”,養成隨時留意問題的習慣,并能想出辦法解決。
閱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