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標志是人的素質和知識的價值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教育下的定義是“教育是為了提高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基礎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證,不只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教材的改革及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及“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念。嘗試通過構建“自主、合作、創新”的音樂教學模式來達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以人為本;自主;合作;創新
音樂是以情動人、潛移默化的精神食糧,如果我們在孩子沒有愿望的情況下強制他們去學習音樂,那將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使學生憎惡那些督促他們學習音樂rSu3Cjm9MTmMXulQq2alHg==的人。許多學生在一入學時,對于音樂課特別有熱情,但是由于教學形式的陳舊老化,使他們漸漸地不喜歡音樂課,在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妙之前,就拒絕和放棄了學習音樂。這種現象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過程完全在教師的控制中,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失去了自由,這種被動接受式、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令許多學生失去對音樂的興趣。要實現“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念,必須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學會自主性地學習。
一、創設“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其目標中明確規定:改變以往課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積極思考,要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為教學服務。這個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
初一《藝術》課本第一單元《藝術就在我身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實例。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藝術既陌生又熟悉。在他們看來,藝術是非常神圣的、非常高雅的,是遙不可及的,自己不可能和藝術有什么關聯。他們眼中的藝術是在舞臺上、在電視機里。有的學生甚至說藝術是屬于歌唱家的、屬于舞蹈家的、屬于畫家的。“藝術”對他們來說,的確很陌生。但是他們也知道舞蹈、唱歌、畫畫都是一門藝術,“藝術”對他們來說又很熟悉。他們對藝術的了解太狹隘了。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要做的是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我順著他們的話題問了臺前的幾位同學,問他們為什么要留不同的發型,他們的回答很簡單——我認為這樣好看。我便抓住“好看”二字為他們講解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藝術,下面的同學茅塞頓開。接著再幫助他們去發現他們身邊的藝術,結果,他們對“藝術”又有了全新的認識,消除了他們的疑惑和恐懼心理。
二、點撥導思——合作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應整合學生已探索的信息和質疑的問題,引導并啟發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問題進行細琢細磨,并積極地搜集資料和信息,以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小組合作、集體合作的方式進行多邊對話、思辨、爭論,抓住主要問題,集中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如我在教授《音樂與數》一單元時,基本上就是以學生的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的。不僅如此,我還讓他們去研究和發現音樂中隱形的音樂與數的關系,通過他們的計算得出結論:一段音樂的情緒高潮往往是出現在“黃金分割”點附近。為了讓他們了解藝術作品中的比例問題,在他們欣賞美術作品時,我讓學生自己去丈量、去計算,從而讓他們比較全面地了解藝術與數的各種關系。
三、以活動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
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務。一項富有創意的活動給學生帶來了莫大的喜悅和自信,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分析、理解、鑒賞美的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音樂創作更應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利用組際間的競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集體思維促進個體思維,讓成員去大膽想象、構思和創造,便可創造出一些新穎、獨特的作品來。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而不是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個性、人格的尊嚴為代價去實現某個確定的目標。不要去苛求其飛翔的姿勢、高度和距離,更不可以用專業意識的標準去要求規范學生。音樂教育的基礎性在性質上最本質的含義是:音樂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樹立“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奠定學生終身學習音樂的心理及情感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