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已經好幾年了,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堂低效一直是教學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課堂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來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來源于高效教學。
從教師角度來說,高效課堂: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的預設與課堂的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吻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作出適時調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的可行性。二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這種主動參與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否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能否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學生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
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并積極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再來簡單說說高效課堂的內容、環節及其時間分配的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亦稱基本模式,為10+30+5;分為三個環節:預習指導、合作交流、達標測評。
在45分鐘的課堂上,教師占用的時間不多于10分鐘,包括新課導入、分配任務、疑難點撥、歸納提升、組織測評。
課堂上學生用于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高效課堂倡導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組為單位,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形式實現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
5分鐘為當堂達標測評時間。當堂達標測評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試卷測試或者作業,而是通過學習小組,組織進行對子之間的“兩兩”檢測,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采用當堂“小紙條”測評,也可以簡單到“口頭”測評。
以上是我對高效課堂的粗淺理解,肯定還有理解上的偏差,真誠希望廣大教育同仁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 吉林通化縣富江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