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培養。新課程理念的核心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等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關鍵詞:電工基礎;研究性學習;探究;創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為了能切實轉變課程的功能,新課程在高中階段設置了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每周為三課時,以充分體現該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它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需要解決的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達到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是筆者在電工基礎教學中嘗試研究性學習,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研究課題,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采用的是“灌”“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接受現有的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學習興趣可言,因而也就別談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培養。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聽、記的模式,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獲得真理”的樂趣。如在學習電阻串并聯知識時,我讓學生根據所給電路,通過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的方式歸納出串、并聯電路的特點。課后布置這樣一個課題:如何根據串并聯電路的特點來擴大電表的量程?要求:(1)明確擴大電表量程應確定哪些數據?(2)如何確定這些數據?(3)實際用電表與你所計算的理論數據是否相符?為什么?(4)你能否制作一電表(可能的話)?并用所制作的電表進行測量?(5)如何盡可能地減小測量誤差?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先讓學生初步明確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為后面放手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做好準備。當學生在近一周的準備、實施、討論、查閱資料、教師指導等這些工作后,進行分組總結時,每組的總結報告都很精彩,其中第三組還制作了一只直流電壓表。雖制作粗糙、精度不高,可它是一只實實在在的電表,當拿到總結會上時,其他組同學的羨慕之情,還有第三組同學的自豪之感,真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二、結合學科特點,設置研究課題,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電工基礎是基于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很多概念、規律都與實驗有關。課堂教學中若能正確、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化解難點、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規律等。如在學習楞次定律時,由于該定律在本章中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內容,從多年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義,特別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礙”這兩字的含義,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應用定律去解決問題。基于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索性實驗,通過學生的探索、討論,并逐步弄清以下一些問題:(1)電流流入方向與檢流計指針偏轉方向的關系;(2)磁鐵插入(或拔出)的快慢與檢流計指針偏轉角度之間的關系;(3)通電線圈插入(或拔出)大線圈時檢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4)由磁鐵改鐵棒,看檢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等。當然,實驗中還應時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所產生的實驗現象,并根據前面所學知識加以判斷感應電流與磁場變化之間的關系。最終讓學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體含義。
三、結合評價體系的改革,充分突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舊的評價體系是通過考試來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即考試分數高,被稱為好學生,否則就是差生。新課程改變了原有的評價體系,它力圖克服傳統教育評價存在的弊端,把評價看作是促進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手段,使評價完全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即從“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出發,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而研究性學習過程正是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它只重過程而輕結果,通過學生平時的“所作所為”來綜合評價學生。而平時資料的積累,我們是通過“成長記錄”的方式,記錄下學生自己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操作步驟、與人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就某課題在實施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及進行這一項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有待改進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
有句名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學不是教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如何學的問題。研究性學習正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觀察實驗能力、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的同時,也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