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環保文本,可不是單純地宣傳一下環保知識和倡導一下環保行動的文本,而是指把能夠引發學生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本都納入環保題材文本中來。廣義的來看,蘇教版教材,環保題材文本在其中就占據了一個很大的份額。通過閱讀與分析,筆者發現此題材文本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美感式文本
美感式題材文本完美給同學們展現了大自然中漂亮的景色和美麗的動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然后油然生發出保護自然的情懷。這一層面文本有描寫動物的,同時也有描寫景物的。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這類題材文本在表現自然界的動物與景物魅力的同時又有相應的環保知識與理念穿插其中,如《變色龍》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說:“朋友加沙告訴我們,變色龍數量不多,難得碰到。于是我們將它放回了原始森林。”顯然,這就是一種環保意識的滲透。
二、沉思式文本
沉思式題材文本主要通過帶有明顯的反思意識的文字來引發并增強學生對環保意思的思考與認知,意在讓同學們獲得警醒與促動。如《特殊的葬禮》《海洋——21世紀的希望》《狼和鹿》等。這類題材文本帶有明顯的反思意識。如《狼和鹿》一文主要通過凱巴伯森林中,人過度捕殺狼之后引發鹿的災難,激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三、行動式文本
行動式題材文本主要通過人與自然的故事去引導學生為保護自然環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這類題材文本帶有明顯的行動特質。有些是以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身份出現的,如《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就以詩歌的形式號召學生“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有些則直接探討了人與動物的關系,如《珍珠鳥》,在文本的結尾處,作者就情不自禁地感嘆“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意蘊極為豐富的文本來幫助學生環保理念的形成,環保行動的落實呢?筆者試從以下三方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粗淺的看法。
1.清晰環保文本的角色,蓄積濃烈的“綠色情感”
拿到一篇環保題材文本,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文本的方向,這篇文本究竟要想讓學生形成怎樣的環保意念或行動。只有把準文本的脈相,文本意蘊成功重構,才會成為可能。為環保題材文本切脈時,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期望所有的有關環保的意蘊都能夠通過一篇文本來重構。
當然,我們要將環保意識的激發或環保行動的促發落實到語言文字的賞析中去。任何文本的教學都是由言向意的轉化,只有將言語的教學落到實處了,文本意蘊的理解才會成為真正可能。以《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為例,這首詩歌主要的意圖就是促發學生植樹綠化祖國的意念。教學本文時,筆者認為教師不能空洞地說教關于植樹造林的話題,而應該從文本的語言文字入手。正因為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文字有了充分的誦讀與體悟,所以,當他們再來認識植樹造林的重大意義時,一切都會變得順理成章了。
語言文字為文本營造了文本事件的情境,這種情境只有深入語言文字才能體悟得到。因此,環保題材文本的教學,最為基礎的一環,就是從文本的血肉即語言文字入手,理清文本的脈絡,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最有益的激發。
2.改編環保文本的版式,培養清明的“綠色理性”
在文本學習的結尾,教師一般都會讓學生理解文本意蘊,將文本意蘊重構到學生的精神序列中去。在這里,筆者認為教者除了要把握住每篇環保題材文本的教學取向外,還應該將文本意蘊重構的過程適度翻新,這樣才能不斷適合學生學習的需求。
比如《特殊的葬禮》一課教學時,我們可以反思這樣一個話題:究竟是誰讓塞特凱達斯瀑布遭受今天的厄運的?讓學生從文本中找答案,學生很快可以從文本中找出相關語句來,比如說“濫砍亂伐”等。有時,并不一定用文本,我們可用課本劇來熏陶。有時,當我們感到用文本來說話有些枯燥的時候,我們可以創新一些文本的形式,如在文本教學之前,讓學生先將文本排練成課本劇,讓學生觀看完課本劇后再來認識文本的意蘊。
3.催化環保文本的體驗,引發真切的“綠色行動”
環保題材文本的教學需要課外拓展,因為,環保理念與行動的落實最為關鍵的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進一步的定位。教育的智慧是實踐,同樣,學習的智慧也在實踐。任何理念的獲得都不能僅僅是理念,還需要真正落實到實踐活動中去。筆者在教學《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的時候就真切地帶領學生到校園里植下一棵樹苗,為學校增添一片綠色。學生自己賣空飲料瓶及廢舊書刊,自己湊集買樹種的款項;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將想要一起植樹的學生歸列為一組,由他們自己確定樹種;接著派幾名學生代表按照小組要求去采購樹種,最后我們選定一個日子,在校園里種下屬于自己的一棵樹,同時還在樹上掛上有植樹人的名字、植樹人的寄語的牌子……整個活動都由學生自己組織,當學生在自己所種的那棵樹苗下集體朗誦《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時,好多學生已經是熱淚盈眶。這就是他們獲得真正成長的眼淚。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