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爭鳴法”,是當學生對某一知識結構的認識有了分歧之后,各自發揮大腦的能動作用,通過論證、答辯、爭論等形式證明自己對這一知識的準確性的一種學習方法;二是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領域不甚了解或模糊不清時,學生引經查據,以求對這個知識點的正確認識。
在復習測試中,“爭鳴法”的具體做法是以一名比較優秀的學生的答卷為參考答案,其他完成答卷的同學自對答案。如果他們的答案與參考答案相同,就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這張參考答卷上,如果與參考答案不一致,觀點不一樣,則這道題被這些學生列為“爭鳴題”。持有“爭鳴題”的學生們為了拿出證據來證實自己的說法,翻查書本,引經據典。在找“證據”過程中,或者在“自查”中檢查出自己的錯誤,或者證實了自己說法的正確性,然后把正確答案改寫到參考答案上,并對參考答卷上的學生進行講解;被講解的這些學生就成了這個學生的“俘虜”,其他學生繼續以這新改寫過的參考答卷對照檢查,如此循環往復。學生們在學習實踐中發現了真理,認識了真理。從狹義上講,一方面,同學們擔心被其他同學抓住,當了“俘虜”,做起題來小心謹慎;另一方面學生們實事求是,千方百計推出最佳答案,以求抓一些“俘虜”,從廣義講,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實際舉措之一。它使知識與技能、記憶與思考、講授與自學、接受與創造完美地結合起來,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教師在復習測試中對于共同性的錯誤要進行集體講析。在學生探求真理的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們的議論、爭論要給予啟發、點撥,并給予適當的評定。對于“爭鳴”失敗的同學,教師要幫助他們找出根源,對癥下藥。這樣課堂上不時地燃起爭論的焦點,師生雙邊活動就會非常活躍。
“爭鳴法”的試行符合皮亞杰的認識發展理論,在形式運算階段,學生能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等方法來解決抽象問題,能做出一定的概括,思維發展接近成人的水平。
在農村中學運用“爭鳴法”是可行的。第一,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學習法”在教學中成功的運用給我們的學法探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第二,農村中學班級人數少,“爭鳴”不會占用太長的時間,試卷周轉也不會太慢。第三,隨著“爭鳴法”的長期實踐,這種學習方法促使學生愈來愈重視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逐漸學會積累并整理有關知識,并養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爭鳴法”在復習測試中的試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學生們能各抒己見,不僅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也預示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將提高;學生們為了拿出“證據”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積極動腦,縝密思考,查詢資料,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爭鳴”愈“爭”愈“鳴”,許多學生能找出資料等工具書上的錯誤,對老師所言也不盲目隨從,在學習過程中也培養了他們堅定的信念和戰勝困難的人生觀。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四棚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