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當前的音樂教學,通常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用機械模仿、課堂紀律、集體行動等規范約束學生,教學手段基本上是講解、示范、練習,忽視了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的條件與機會,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奧爾夫說:“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為教師應該時刻牢記:為學生創造各種可能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學習、去創造。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應該是為眾多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著想。那么,怎樣才能為孩子打開創新的大門呢?
一、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心境
良好的心境是教師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成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特別重視良好心境所起的作用。如果在良好的心境中授課,教師駕馭課堂、控制課堂氣氛的能力便會增強,教學思路會更開闊,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例如,教學生欣賞《杜鵑圓舞曲》時,教師先啟發學生用語言描繪美麗的春天,激發學生想象,再伴著歌曲欣賞一組春天的畫面,隨后讓學生的身體隨音樂節奏自由擺動,在歡快的音樂營造的良好氛圍中,學生的身心充分放松,他們隨著音樂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動作,我適時地加以表揚,讓動作優美協調的同學到前面展示,學生們一個個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們在律動的過程中體驗著春天帶來的喜悅和美好。音樂能激發人們的創造性,音樂課上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助孩子展開想象翅膀
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主要思維方式,豐富的想象力是一個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通過音樂的感情熏陶,人往往變得更加堅強,更能從容面對命運的挑戰。
小學音樂課本里所選歌曲的歌詞大都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象”。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教學時,通過對歌詞有感情的朗讀,學生了解了王二小把敵人引入我軍埋伏圈,悲壯犧牲的故事,腦海中一定會浮現王二小英勇機智的英雄形象,從而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然后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詞演唱時不同的感情處理。帶著這樣的情感體驗,學生演唱起來就特別動情,不少孩子唱到二小犧牲時眼眶都紅了,重視歌詞教學,打開學生“音樂想象”的大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情緒。
三、激發孩子的創作熱情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我始終注重讓同學們在音樂活動中愉快地學習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我認為,音樂學科對創造力的培養,是任何學科都無法相比的。所以,我們要借音樂教學給學生搭建“創新”的舞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和表現。
音樂創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于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散性創編,教師必須善于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嘗試,通過創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
讓學生嘗試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打擊樂器。在學生學會了歌曲后,便布置學生在課余時間尋找能發聲的物品,自制打擊樂器。孩子一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當我讓他們展示自制的打擊樂器時,我不由得眼前一亮,出現在教室里的“樂器”有:用易拉罐裝進少許沙子做成的“沙槌”,用多個啤酒瓶裝進不同分量的水吊起做成的“云鑼”“碰鈴”,將穿孔的啤酒瓶蓋用鐵絲串起做成的“串鈴”,整把竹筷子或塑料可樂瓶相互敲擊當成的“鼓”,幾串鑰匙(當作串鈴),一疊撕成條狀的報紙(作沙槌用)等等。當同學們采用各種自制的打擊樂器創造性地即興為歌曲伴奏時,神態是那樣的認真,節奏是那樣的整齊。自制簡易樂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創造興趣,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世紀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創造性人才正是在這一個又一個“盡情表現”中成長起來的,讓創造之花開滿我們的課堂,愿它能在天真、活潑、可愛的兒童們心中永遠綻放,永遠芬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