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計算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美術;多媒體;教學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能及時、直觀、生動地把各種圖、文、聲、像等信息展示在學生眼前,不僅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而且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發揮了很大的優勢。筆者總結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優勢有以下幾方面:
一、欣賞活動──拉近距離,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美術欣賞是我們認識古代文化和藝術遺產的重要手段,但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與實用思想的影響,人們往往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忽視對于審美意識及鑒賞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課本中的欣賞部分大多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或是即使上也只是就畫(作品)論畫作蜻蜓點水式的涉獵,以至初中同學不知徐悲鴻為何人,甚至不了解《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哪國作品。這里固然有個別學校條件較差,無法提供完成欣賞任務所必需的設施及資料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觀念的問題。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則從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鑒賞美的能力的高度去認識美術欣賞的意義,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進行欣賞活動。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在課堂中打破時間、空間和地域限制,馳騁于古今中外,快速獲取美術教學資源,讓教師和學生在美的知識長河中徜徉。如二十世紀的外國,這一時期被美術評論家稱為“精品與垃圾并存的年代”,其作品的藝術形式與以前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首先我在導入部分出示了兩幅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讓同學比較其異同。一幅是委拉斯開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一幅是畢加索的《亞維農少女》,這兩幅畫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他們都認為《教皇英諾森十世》逼真,而《亞維農少女》同學們看到的似乎只有一些塊面分割,畫面重疊、交錯。同學們覺得很奇怪,在這一課題的欣賞中筆者沒有采用傳統的一畫一議的方式,而是讓同學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世界局勢的分析中得出二十世紀繪畫可能會出現的狀況。這五十年,世界經歷了巨大的動蕩與沖擊,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變革,我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世界的政治風云圖,并說明了這些環境不可避免地對敏感而脆弱的藝術家造成的影響,并出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讓學生用心靈去體驗這份發自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沖擊。在介紹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我將背景音樂設定為飛機的轟鳴,炸彈的呼嘯,戰馬的嘶叫,并將畫面不斷由近及遠,快速切換,從而造成視覺與聽覺上的強大沖擊。而在欣賞珂勒惠友的《面包》時,背景音樂則換成了中國二胡名曲《江河水》,這樣的欣賞無需太多的表白,同樣給學生以心靈的強烈震撼,以至于下課時他們還坐在座位上久久地沉默著不愿離去。
二、技能傳授──直接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技能傳授被人們稱為技術活動的學習,為此筆者在技能傳授中力求“授之以漁”,如學習《漫畫頭像》一課(初中美術第二冊)時,我利用投影媒體輔助教學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首先在明膠片上畫出所需表現的物像的明暗關系,有意識地強化邊線及黑白灰的關系,排線也較稀疏,在教學演示過程中,我將畫好的投影片投放在釘有白紙的畫板上,讓同學們看這一步重點刻畫的對象以及表現程度。接下來直接在上面畫淡彩。第三步我充分利用投影媒體的優勢,先關掉投影,讓同學看色彩效果,得出結論一:這些色彩似乎只是一些顏色的組合,物像結構比較松散,再打開投影儀,得出結論二:物像結構清晰,色彩明確地表現了物體的色彩傾向,進而通過思考得出結論三:鉛筆淡彩是將明暗與色彩巧妙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藝術表現方法,在畫面上,形是畫的骨骼,色彩是畫的身血肉,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一結論是學生在觀察比較過程中自己得出的,這一恍然中的“大悟”似乎勝過千言萬語,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嘗試創作──開闊思維,體驗感情心靈的自由
我認為,沒有創作活動的介入,美術教學活動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而要讓同學進行創作,首先要揭開“創作活動”的神秘面紗。如我在上《文學插圖創作》一課(初中美術第六冊)時,設置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1.精心設計導入部分,讓學生獲得直觀印象
我在導入部分以創作柳宗元的《江雪》插圖為例,具體方法如下:
(1)出示古詩,讓同學齊讀。
(2)請同學分析詩的內容,留意詩中描寫的對象(山、徑、舟、翁、江)并逐一閃動指示。
(3)請同學閉目想象畫面中對象的位置。
(4)用滾軸形式出示范作《江雪圖》。
此時說明,這便是根據詩意創作的插圖,自然進入新課。
2.授課部分要言不煩,激發學生創作靈感
接下來的知識點撥讓同學通過自學了解插圖的定義,卓別林扮演的流浪漢形象有曲線運動,東郭先生的插圖出示引起了同學的探求欲望,這說明了插圖的重要作用,而對于插圖創作方法這只球我則一腳踢給了同學,讓他們通過回憶《江雪圖》的創作過程整理出創作的步驟,很快,一讀二思三構圖四描繪被同學較為完整地表述出來,哦,原來這就是插圖,它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大佛”。
3.佳作賞析,體驗插圖藝術美感
在這一程序中,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的優勢,成功地營造了“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氛圍:由上而下出示插圖,而與之相配的詩句則從左右兩邊移出,而朱自清筆下的春雨圖也在優美的配樂朗誦中被演繹得繪聲繪色,使人仿佛置身于細雨迷蒙的江南水鄉。
參考文獻:
張增榮,辛顯銘.教育技術概論、教育傳播學、電化教學管理.江蘇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河頭中學)